《传媒观察》|媒介韧性点亮抗战记忆
2025-07-23 12:30  来源:传媒观察    
1

“站在祖国的新闻岗位,我们是民族文化构成的细胞,迎接着抗战救亡的时代,人人有战士的热血如潮……”1939年5月,一首由施谊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新闻战士歌》传唱大江南北。是的,在抗日烽火硝烟中,无数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像战士一样与敌人英勇战斗,新闻业在另一个战场上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战赞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首专门写给新闻战士的歌曲,我们似乎又听到了战斗的号角,跨越时间长河、凝聚民族精神的媒介韧性瞬间点亮了全面抗战的历史记忆。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新闻业也不例外。据相关统计,战前全国报纸共有1014家,到抗战1年后,有600多家被摧毁。而根据民国报人陆铿统计,中国报纸在战时几近损失五分之四。不过,战时中国媒体不屈不挠地以韧性的战斗姿态奔走在烽火硝烟中,开始迅速重建,中国新闻人愈挫愈勇,在炮火中坚守神圣的新闻岗位。

《东南日报》先后出版了杭州版、金华版、丽水版、云和版、南平版,“一纸风行东南”,被誉为“站在抗战最前线的报纸”。而在大后方的重庆,“日寇炸了,我们依然是照常出版”成为战时中国媒体的常态,并且还创造了《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国民公报》等10家报纸合力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媒体团结奇观。1944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卓芸的文章《在轰炸中前进》:“大家都合作得很好……工作精神也都很好。一次,一颗敌弹落入馆内机器房里,没有爆炸。同人还是若无其事地照常工作,工兵们掘了很久,掘出了一颗燃烧弹。”

“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1940年9月29日,时任《新华日报》董事长的周恩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作“国际局势与中国抗战”演讲前,给《国讯》杂志工作人员题字,极大地鼓舞了战时新闻工作者的战斗精神。笔战与枪战相融共生,新闻笔战与正面枪战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全面抗战的铜墙铁壁。

在战争洗礼中,媒介韧性还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改造力量,在强劲恢复的同时,内部的子系统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一些全国性重要媒体从东部沿海沿江区域不断向西南西北区域迁移,重庆、桂林、昆明、延安等地成为新的报业中心,而且报纸不断“下沉”,很多小的区、县都有报纸,“因为民众要知道抗战的战况,国家大事关系在老百姓身上。”与此同时,抗战中的中国新闻人拿着他们唯一的武器——笔,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顽强战斗。

机构迁移、联合出版、互助协作……媒介生态系统的战时重构,彰显了中国新闻业的顽强韧性,这种韧性与国家、民族精神相辉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彰显了中国新闻业的丰厚底色,而且为中国新闻业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与蓬勃的发展动力。我们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可以看到媒介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场域,也承载着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媒介韧性还表现在林迈可、汉斯·希伯、约翰·马吉、美国民间组织联合援华救济会等外国记者、友人、机构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的壮举中,他们的文字和影像成为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美国民间组织联合援华救济会所生产的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其共情传播与跨文化认同,至今令人深思。约翰·马吉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默片,不断被发掘,不断被重塑,越发令人警醒。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我们也可以说,媒介是历史的延伸。媒介的力量,就这样跨越时空,越来越鲜活,越来越生动,它日益表现出润物无声、意蕴绵长的韧性。尤其是在持续的参与式建构中,历史记忆不断被重构、演绎,不断被赋能、增值,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激荡的时代潮流中,启发我们追求和平、进步、正义、多元等永恒的人类价值。

【作者简介】蔡斐,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为《传媒观察》2025年第7期卷首语。“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WOGtRd-bfAQ5RHE0TG0CA。)

标签:
责编: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