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三文鱼养殖主要采用近岸开放式网箱模式,受水温、赤潮、污染等自然因素影响大,病害风险高。如今,养殖者只需“带着鱼儿去度假”,等船返航时便已鱼肥舱满。这一全新的游弋式封闭养殖模式,正由一艘来自江苏的智能养殖工船“苏海1号”率先实现。
6月26日,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广州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迈向三文鱼深远海养殖新时代。该船全年满载养殖可产出8000吨约150万尾三文鱼,首批产品预计明年端午前后上市。国产三文鱼有望逐步替代进口,价格也将趋于亲民。

“海上养鱼工厂”开启游弋式养殖模式
“苏海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总成建造,投资运营主体为位于连云港的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由连云港市海洋发展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赣榆农发海洋产业发展集团携手深圳大百汇集团共同投资组建。该项目2023年初启动建造,2025年4月完成海试。
作为一座“海上养鱼工厂”,“苏海1号”具备自航能力,在夏季驶入黄海冷水团水域“避暑”, 冬季则转场至水温适宜的南方海域,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明介绍,该船将于2025年年底从连云港出海,此后依托补给船运输物资,成为一座“自主移动”的海上工厂。
三文鱼适宜生长水温为10℃至18℃,而黄海冷水团夏季水温稳定、洁净,正是其理想的养殖场所。连云港毗邻的13万平方公里黄海冷水团海域,水体总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这一自然条件在全球范围内稀缺,为封闭式工船养殖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环境基础。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海域作业,“苏海1号”仍具备高适应性。李小明介绍,与以往固定式深水智能网箱养殖不同,“苏海1号”采取了全球首创的游弋式三文鱼养殖模式,搭载4台2800kW发电机,续航2万海里,在海上的航速最快可以达到18公里/小时。所谓游弋式,就是在台风、赤潮等不利因素下,“苏海1号”可凭借自身强大的航行能力,迅速转移到安全海域,从而大大提高养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船是全封闭养殖,养殖舱内模拟自然的光线、舒缓的水流,避免对鱼产生惊扰,确保最佳生活环境。15个船舱封闭式集养,可以实现“水、氧、料、光、污”养殖五要素智能集控与管理,为三文鱼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该船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将适宜温度的海水交换到船舱内,24小时内可完成16次与自然海水的水体交换,确保养殖水体始终新鲜清洁。

引领渔业从“近海捕捞”迈向“远洋智造”
“苏海1号”能在连云港实现“全球首艘”的突破,也是技术创新与自然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艘大型海上养殖船,“苏海1号”整船建造物量大,异型结构多,全船一共有240多个舱室,较常规船型翻倍,且80%为养殖系统相关的海水舱。为攻克难题,建造团队采用了“等似结构舱段”设计方法,将整船划分为多个模块,提升建造效率。最终实现设计效率提升35%、建造效率提升16%,将总周期控制在28个月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建造难,养殖舱的噪声控制也是一大难点。三文鱼对水体噪声极为敏感,超过150分贝会出现拒食反应甚至死亡。为此,设计方采用多种低噪船舶设计方案,包括电力推进系统、双层弹性隔振装置等。试航数据显示,实际水体噪声为142分贝,满足养殖标准。
除了具备养殖能力,“苏海1号”还搭载国内首创的全自动三文鱼加工车间,设有冰鲜和速冻两条加工线,24小时冰鲜加工产能为100吨,速冻加工产能为5吨。鱼货在“苏海1号”上完成加工后,通过辅助运输船运送上岸,并借助高效冷链物流,迅速抵达国内主要消费市场,从而在产品新鲜度和口感上对进口冰鲜三文鱼形成“降维打击”。
这一闭环产业链大幅缩短了从捕捞到餐桌的流通时间,确保三文鱼新鲜度与口感。同时,“苏海1号”具备全年连贯养殖的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时间,可实现错峰上市,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产能,为市场提供稳定、充足的三文鱼供应,还能够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李小明表示,预计明年端午节前后,“苏海1号”产出的第一批三文鱼就可以正式上市销售。随着深远海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国产三文鱼生产成本会逐渐下降,三文鱼销售价格也会更加亲民,将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家庭的餐桌。
值得期待的是,“苏海1号”的设计具备多功能性,能够适用多种高价值鱼的养殖。除了三文鱼外,船舶也可以养殖其他冷水或温水鱼种。“从设计建造完工,‘苏海1号’历经两年半的时间,它的成功交付,意味着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了可推广的工业标准,为后续养殖工船及深海牧场建设奠定基础,真正引领我国渔业从‘近海捕捞’迈向‘远洋智造’。”李小明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