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竹庭县政府印”,连云港市赣榆区退休教师葛建江收藏的一主一副两枚印章,记录了赣榆在抗战时期与符竹庭将军的烽火岁月。
1945年至1950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将军,山东省人民政府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这两枚一主一副的印章,伴随竹庭县存在了五年,见证了赣榆的一段特殊历史。
八十年后的今天,阳光穿透岁月,温柔地淌进印章的刻痕。那些深浅不一的凹槽,仿佛正无声回放着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
符竹庭,原名符宗仔,1912年出生于江西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与祖母相依为命。1927年8月,受南昌起义部队革命宣传感召,15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祖母翻山越岭相送的身影,成为他毕生难忘的起点。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符竹庭在烽火中迅速成长。1929年至1933年,他历任红军独立团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在雪山栋、猫嘴峰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所部获“顽强守备团”称号,他个人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符竹庭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抗大毕业后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长为兼具理论与实战经验的高级指挥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符竹庭任八路军115师686团政治处主任,参与平型关战役,后与杨勇等组建补充团,扩军3000余人。1938年起,他先后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开辟冀鲁边区、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1941年春,符竹庭率部挺进滨海,与曾国华指挥青口战役,更历时三年主持建成抗日山烈士陵园,落成典礼上他誓言“死亦当葬于斯”,竟成谶语。1942年,他指挥反“蚕食”战役,六天歼敌近千,收复三个半区;1943年1月,率部攻克郯城,取得“郯城大捷”,粉碎日伪对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11月6日,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指挥撤退时中弹牺牲,年仅31岁,安葬于抗日山,用生命践行了对这片土地的誓言。
他的一生,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缩影,其忠魂与抗日山同辉,永照滨海。
时间来到1945年11月26日,抗日烽火初歇,赣榆县迎来抗战胜利的新生:为纪念殉国的八路军将领符竹庭,赣榆县正式更名为竹庭县。这天,县城街头飘荡着《纪念符竹庭》的歌声,旋律中藏着他英魂未干的泪痕。
时任县长来明远亲手刻下桃木印章,“竹庭县政府印”六个字朴拙有力,成了新生政权的“身份证”——在土改的田契上、反奸诉苦的布告上、扩军备战的名册上,鲜红的印泥一次次落下,如同跳动的心脏,为这片土地注入复苏的力量。
解放战争开始后,竹庭县组成担架总队支援宿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等,用肩膀扛起弹药箱,汗水在结冰的路面砸出点点水花,万人小车纵队运粮支援解放军。1948年夏,解放的号角在竹庭县境吹响,百姓举着玉米饼冲向街头——“符竹庭将军,你看到了吗,以你血肉之躯守护的黄海之滨,如今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自由与胜利!”
1950年10月1日,竹庭县复名赣榆县。五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但桃木印章的木纹里、小推车的车轴上、抗日山的石碑间,早已刻下英雄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竹庭县的桃木印章不光凝固了赣榆历史上的五年光阴,还成为一代代人接力守护抗战胜利的记忆锚点。从1943年符竹庭将军血染马旦头村以身殉国,到1945年街头巷尾歌唱抗战胜利;从人民子弟兵攻破敌人的一道道防线,到如今纪念馆中陈放的小推车,那些关于抗争与坚守的记忆,从未因为赣榆的县名更迭而褪色,而是因为存留在印章上的红泥而变得愈发鲜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实习生 黄煦 张雨齐
通讯员 陈博林
视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