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上半年,江苏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5.7%的增长来之不易,显现出我省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也折射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与内生动力。
透过上半年经济数据,可以看到:在量上,我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质上,我省经济结构向优、动能向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的力量不断积蓄。稳中有进、量质齐升,我们切切实实扛起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韧性,写在一份份超预期答卷中。细看江苏经济半年报,亮点不少。比如,上半年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一带一路”交汇点贡献突出,成为上半年成绩单中的一大亮点。再如,“苏超”持续火爆,赛事效应超越了体育范畴,对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直接带动外地游客增长14.4%、异地文旅消费增长14.7%,群众在参与和互动中获得足球带来的快乐,城市形象也得到充分展现。这是意料之外、超出预期的“惊喜”,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精心守护,持续放大其“涟漪效应”。
韧性,藏在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的“深水区”。面对外部压力,江苏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结构调整,用创新破局、以质效突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两元工业产值中就有一元以上的“含高量”。高技术制造业更成为增长“火车头”,同比增长11.8%,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数据背后是江苏“腾笼换鸟”的厚积薄发,也印证了“向新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发展”的战略成效: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枝成栋梁”,产业根基的坚实化为经济抗压的韧性。
韧性,源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持续驱动。在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一个数字化车间里,5台轮式四足送样机器狗快速穿梭,可将送样效率提升50%以上。在常州高新区,以新创碳谷为首的3家龙头企业,依托1个重大创新平台,汇聚众多潜力企业及各类要素,成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创新高地。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挂牌4个月以来,已入驻项目31个,与各地高校合作建设15个校地共建创新体系。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浪潮的持续涌动,让经济韧性在挑战中愈发强劲。
5.7%,是江苏经济韧性的“温度计”,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透过数据看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也要看到外部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下半年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韧性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运气,而是主动塑造的竞争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必将继续以强大韧性顶住冲击、应对挑战,在复杂环境中破浪前行,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