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多天,“苏超”第八轮又将上演精彩对决,徐州队将在主场迎战扬州队。从地理上看,徐州有“五省通衢”之称,扼中原之咽喉;扬州则凭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点,锁江南之门户,均为历史上极具战略价值的城池。
徐州和扬州,作为江苏省内两处著名的“四战之地”,两城性格中共有着热血和铁血的一面,而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战争,更是将徐州和扬州以“战友”这层特殊的情谊联系在了一起。
战地徐州的那些经典之战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攻齐之际,联合韩、赵、魏等诸侯,率56万联军攻占西楚的都城彭城(今徐州)。项羽率3万精锐骑兵快速回师,以闪电战击溃刘邦联军。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围,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被俘。楚汉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凭此战巩固西楚霸权,延缓了刘邦的统一进程。而刘邦经此惨败后调整战略,为后来垓下之战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154年,西汉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等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濞军从吴县(今苏州)出发,军队在广陵(今扬州)集结后北上,打算与楚王刘戊的楚军在彭城(今徐州)附近会师,再合兵西进,直逼长安。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其战略核心之一便是瓦解吴、楚联军的联系。周亚夫避开叛军主力锋芒,先以部分兵力牵制吴军,同时集中力量攻击较弱的楚军,至彭城周边,一举击溃楚军,楚王刘戊兵败。彭城的失守直接导致楚地叛乱瓦解,为周亚夫击溃吴军主力奠定了基础。
公元193—198年,东汉末年割据混战。曹操为报父仇率军攻徐州,徐州军事统帅陶谦向刘备求援,刘备入驻徐州。196年,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夺取了徐州,刘备投奔曹操。198年,曹操联合刘备攻破下邳,杀吕布,徐州终归入曹操势力,从此奠定了曹操在华东的统治基础,深刻影响后来三国鼎立的格局。
公元1128年,靖康之变后,金军继续南下,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徐州成为金军南下淮河、进攻江南的跳板。金军主帅完颜宗翰率主力围攻徐州,宋将王复率全城军民死守,与金军展开巷战,城破后王复全家殉国,徐州百姓自发抵抗,巷战十日。此战虽以徐州陷落告终,但宋军与百姓的顽强抵抗拖延了金军南下速度,为南宋朝廷在江南立足争取了时间。

1938年,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徐州展开会战。日军企图打通津浦线,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徐州为关键枢纽。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最终,虽因日军增兵合围,中国军队主动突围,徐州沦陷,但徐州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妄想,振奋了全国抗战士气。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解放军分三个阶段围歼国民党军55万余人。此战,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军主力,为渡江战役、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础。
战地扬州的那些经典之战
三国时,属徐州管辖的广陵郡(今扬州)因连接中原与江东的枢纽地位,成为曹魏与东吴争夺的焦点,其控制权反复易手。公元197年,东吴孙策为拓展势力率部渡江攻击广陵,广陵守军败走,孙策短暂占据广陵部分地区。此战是孙策向江北扩张的尝试,也开启了吴魏在广陵地区的长期争夺。
公元199年—200年,陈登接任广陵太守后,广陵成为曹魏在江淮的重要屏障,在此与江东孙氏多次交锋。其间,陈登利用广陵地形,两次击退孙权的进攻。第一次设伏击败吴军,焚烧其战船;第二次以诈降计诱敌深入,大破孙权军,稳固了曹魏在江北的防线。从此,东吴势力长期难以抵达长江以北,广陵成为曹魏与东吴对峙的重要支点。

公元1275—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扬州成为南宋在江淮地区最后的抵抗据点。南宋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坚守扬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拒绝招降。后因粮尽援绝,李庭芝突围时被俘,扬州城破。宋元扬州之战是“孤城抗敌”的典型,展现了宋代扬州人的铁血,扬州曾为李庭芝、姜才立有“双忠祠”。
公元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命大将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南明弘光政权内讧,因调动江北四镇迎击“清君侧”的左良玉军,本用来防御清兵的江淮防线顿时空虚。此时,清军乘机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拒绝清廷的劝降,督率扬州军民奋力抵抗,战至城破,史可法被俘后再拒投降壮烈就义。扬州的陷落,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瓦解。
公元1853—1858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扬州成为保卫天京的江北屏障,清军设江北大营围困。1853年太平军攻占扬州;1856年清军收复;1858年太平军再破江北大营,重占扬州,后又被清军夺回。扬州成为太平天国与清军在“江淮拉锯战”的核心战场,造成古城扬州几成废墟。
徐扬是兄弟更是战友
从以上战争中不难看出,在徐州发生的战争多与“南北对峙”“全国统一”相关,而在扬州发生的战争则更多关联“江南门户争夺”与“王朝更替”。

发生在徐州的每一次大战都围绕其“南北咽喉”的核心地位展开。对北方政权而言,控制徐州可南下江淮、直逼江南;对南方政权而言,守住徐州可屏障东南、阻断北军南下。这种“得徐州者得中原”的战略逻辑,使徐州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持续数百年的“战争旋涡”,每一场战役都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走向。
而发生在扬州的每一次大战都围绕其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黄金节点”而展开,始终遵循着“控扼江淮、锁钥南北”的核心逻辑。对北方政权而言,得扬州则可破长江、下江南;对南方政权而言,守扬州则能保经济、阻北军。扬州“一夫当关,影响天下”的地位,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枢纽战场”之一。

还可以发现,在徐州和扬州两个军事重镇属于同一政权时,常常在地理上互为屏障,可在面对外敌时通过战术配合,形成纵跨黄河、淮河、长江的防御纵深。客观上,这让两城形成了“军事相援”的联系,这也为后世两城的全方位协作,埋下了传统友谊的伏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