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粥|“苏超”带来城市发展“金钥匙”
2025-07-20 22:0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红芳  
1

盛夏的江苏大地,“苏超”的足球赛事正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成为撬动城市发展的新支点。从文旅融合到产业升级,从教育交流到城市治理,“苏超”联赛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球激活文旅新动能

7月的淮安奥体中心,一群头戴艳丽簪花围的泉州球迷成为赛场外最亮丽的风景线。170余名泉州球迷跨越1200公里“簪花北上”,将闽南风情带到了运河之畔。这场由两地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联动活动,让“苏超”赛场成为文化交融的大舞台。

赛事期间,70余家商户组成的“苏超”主题文旅市集热闹非凡。乌龙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宝峰一边沏茶一边感叹:“借助‘苏超’推广家乡茶,效果远超预期!”淮安文旅集团顺势推出“簪花北上”主题线路,将西游文化、淮扬美食和运河漫游巧妙融合,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的全面增长。数据显示,淮安机场6月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8.3%。

在江苏其他城市,“赛事+文旅”的创新模式同样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在南京,每逢主队比赛,老门东历史街区的露天广场上巨大的电子屏前总是人声鼎沸;江宁百家湖畔中外球迷并肩而坐,为精彩瞬间共同举杯……在“苏超”和赵传演唱会的加持下,南京7月4日至6日游客接待量218.1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27.2亿元,异地文旅消费17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流量友好”让城市治理更高效

7月20日,“苏C”徐州与“苏D”常州的“CD之战”前夕,常州市市长在“常州发布”上及时回复网友建议:“已经在安排了。”次日,5000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位对外开放的“便民八条”迅速落地。网友赞叹:“常州算是把流量搞明白了。”

这种“流量友好”的治理思维在江苏已成风尚。南京为保障演唱会有序散场延长地铁运营,扬州节假日开放机关食堂……这些被全网点赞的举措,折射出江苏干部“善治善为”的为民情怀。正如专家所言,城市治理的“前沿”理念并非追求时髦,而是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在细微处见真情。


领导听劝,是城市“流量友好”的前提。数字时代,群众路线有了新阵地,领导干部主动触网、用网、懂网,才能敏锐捕捉网上民意。一句及时的“已经在安排了”,接通了民意冷暖,凝聚了城市人心,胜过了千言万语。当领导干部化身“网友”,与群众在网络空间坦诚相见,城市的治理便有了坚实的民意根基。

流量如江河,奔涌而来亦会倏忽而去。于城市而言,怎么把偶然的“泼天富贵”变成必然的“细水长流”?江苏各市的实践启示我们:功夫在平时。练就听劝的耳朵,砥砺前瞻的思维,掌握借力的智慧……把这些基本功练扎实,城市就能接得起流量,留得住人心。

深耕青训沃土托起未来之星

7月16日,第二十六届“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开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泰国、韩国的16支优秀青少年球队、近300名球员齐聚张家港。又一场激烈角逐,在江苏绿茵场上演。

教育从娃娃抓起,足球也不例外。始于1983年的“贝贝杯”,曾走出范志毅、孙继海等球星。如今,“苏超”正接力构建更完善的青训体系——南京发布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工作方案,苏州构建完善的青训体系,常州提出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塑造、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发力,青训“家底”日益厚实。

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说,“苏超”掀起一场全社会“足球热”,培育和延续好“苏超”热度,既要保持赛事的纯粹性和群众性,又要做好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推动全省足球青训事业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足球生态。

截至2024年底,江苏共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36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4个、“满天星”训练营6个、改革试验区2个、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6个、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75所、省级足球特色幼儿园297所,总体规模在全国位于前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整理自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南京发布等

标签:
责编: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