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昆山入选!全国海绵城市“A等生”如何炼成?
2025-07-18 20:5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白雪  
1

近日,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全国10个城市评为最高等级“A等”,江苏扬州、昆山入列。“A等生”如何炼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防涝、降温功效如何?

雨天能防涝,高温可降温

盛夏的傍晚,昆山虹桥新村小区的绿地上,总会有不少市民徜徉其间,在此休闲消暑。“这是处下沉式绿地,大家可以看到有雨水花园和透水健身步道。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周边道路地下铺设了雨水污水管网。雨水通过排水口,在排放路径上逐级净化,可实现雨水的存蓄、滞留、下渗、净化和排放。”昆山高新区亭林城市管理办事处建设科副科长高晓华说。

虹桥新村位于昆山老城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小区管网老旧破损严重,加之小区地势比周边道路、地块低,过去一下雨就积水严重。高晓华介绍,小区的建筑布局类似“九宫格”,改造中,他们将最中间格子的闲置绿地做下凹处理,下雨时,周边住宅、路面的径流雨水会沿着地势顺流进入绿地进行滞留处理,有效解决小区积水问题。平时,这里又是居民的邻里庭院,大家可在此共享绿意。夏季高温天,这里的雨水花园、新绿草坪像给炙烤的大地穿上“防晒”,市民行走其间,就像踏入一方“凉爽小天地”。

扬州春江花都等老旧小区过去也曾深受积水困扰。扬州市介绍,扬州对江都区北部海绵示范片区实施海绵改造,通过构建衔接路径、连通生态空间等措施,合理布设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通过建设下沉操场、下沉广场等,最大限度增加超标雨水调蓄空间6700立方米,提升近30%极端调蓄能力。目前该片区已完成江淮路东延、春江花都老旧小区等6个项目建设。根据模型模拟,片区内涝防治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雨水管网标准从2年重现期提升至5年,整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80%。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众多生态公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与城景相融,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呼吸”能力。夏季高温天里,海绵城市建设增加的水体范围和绿地,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降温。不过,海绵城市建设对热岛效应的具体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监测。

系统破题,避免“海绵”碎片化

苏州市域地铁11号线是昆山地上线路最长、 截面最宽、辐射面积最大的多功能海绵城市廊道。聚焦沿线16个圩区288.4平方公里区域水安全,该项目在建设中系统梳理周边管网和水系,深度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了集交通、海绵、景观、服务为一体的“碧道”,让老百姓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昆山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地势平坦。在海绵项目建设中,昆山注重系统化推动,来提升整体海绵效益。”昆山市海绵指导中心主任姚健介绍,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类型杂、分布广,为避免“碎片化”问题,昆山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整体谋划,出台“一揽子”政策,成立专职机构,统筹多部门,结合城市更新、交通骨干路网建设、生态廊道框架建设、河湖水系等,编制系统化方案。2022年,昆山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期间,昆山谋划实施8大类93个项目包。针对新老城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昆山还划定两类示范片区,连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破解积水内涝等难题。

扬州也用系统化思维来破题。立足“平原水网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园林城市”特质,扬州在顶层设计、项目建设、片区打造、经验推广等方面靶向发力,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平。

扬州市住建局公用处处长成晔介绍,扬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实施“连片性系统化”片区打造,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广陵古城、江都南部、邗江西区新城等7大示范片区,科学梳理地块、道路、水系的竖向关系,统筹“蓝绿灰”设施建设、融合。紧扣地方特色,扬州还创新探索以海绵统领“供排水、景观、绿化、节水”等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模式,鼓励项目统筹红线内外建设内容,融入扬州景观园林特色,引导雨水径流有序回归自然调蓄空间。目前,江都北部片区已完成城北教育集中区建设工程、江淮路东延等项目建设,生态科技新城航空谷片区已完成航空谷A地块、裔王路等项目建设,海绵城市“连片效应”初见成效。

城水共融,让城市更具韧性

昆山自2022年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连续三年在国家绩效评价中获评A等。据统计,截至目前,昆山建成海绵项目900余个,城市集中建设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例超过50%,防洪能力提升至50-100年一遇,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内大部分面积内涝防治能力由5年一遇跃升至20年一遇,内涝积水点有效动态消除。海绵建设中,昆山同步推进节水与水环境治理,全市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超69万吨/年。

“得益于海绵化改造,昆山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由此变得‘会呼吸’‘有韧性’,切实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市民切身感受到‘路无积水、河清景美’的宜居之变。”姚健说。

扬州自2023年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连续两年在绩效评价中获评最高等级A等。扬州共排定209个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截至6月底,已累计实施183个,完工116个。

“在扬州,水安全保障有力、水环境改善、水资源集约利用……城水共融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成晔说,目前,扬州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区比例达45.4%,主城区221.8平方公里内城市河道水量、水质实现自动监测,提水、排水自动调度、闸站高效值守。城区内涝防治标准由20年一遇向30年一遇迈进。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及雨水调蓄池,收集净化雨水用于道路、绿化浇洒回用,扬州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80.16万立方米/年。未来,扬州将继续以“片区化打造、全域化推进”的模式,围绕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书写“水韵扬州”的生态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卓越表现为扬州赢得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2025年海绵城市补助资金2.457亿元,为昆山赢得1.162亿元补助资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