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外卖”背后的故事
2025-07-18 17:3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黄泽文,万晨  
1

7月5日,一个原本普通的星期六,却成了淘宝闪购发起“冲锋”的D-Day(计划行动开始日)。

“外卖洪峰”来得猝不及防。打开外卖软件,“0元外卖”红包自动到账、“1天5顿全包”“满18减18”大放送的戏码频频上演,引得消费者激情下单……这是当下被网友戏称“第三次外卖大战”的实时“盛景”。

在淘宝闪购、美团外卖、京东秒送三大巨头“贴身肉搏”之际,许多原本可能不会发生的消费行为被催化为真实交易,这轮“战火”更像一场即时零售的市场教育。这次补贴大战能打多久?即时零售是“真蓝海”还是“伪需求”?“外卖大战”终局又会走向何方?记者进行多方采访。

相隔十年,外卖大战“战火重燃”

7月15日晚9点半。夜幕下的街道熙熙攘攘,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前,24岁的淘宝闪购骑手凯尤木紧张盯着红灯倒计时,他正要送出当天的第51单。

“最近好忙,加上天气热,我送单过程中还中暑过几次,之后就有意识避开高温时段跑单。”今年5月刚来到南京,凯尤木便加入外卖大军的队伍中,成了一名闪购骑手。

外卖市场的这波热度被他赶个正着。以往一天能跑五六十单,最近一周,他每天的单量约在七八十单。凯尤木告诉记者,气温达到35°时,平台每天都会发放两三百元高温补贴。“挣得肯定比之前多,但人也疲惫”。

事实上,除了美团、阿里和京东,这场“三国杀”即将迎来新成员。据《晚点LatePost》报道,拼多多最快将于8月在上海等城市试点上线即时配送服务。可能不会涉及餐饮外卖,而是从多多买菜和拼多多主站挑选优质生鲜及各种品牌等,配送运力上,会优先考虑和第三方平台合作。

当订单量暴增,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入局者众。

这一幕似曾相识。站在2025年的过半局点回望,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外卖大战并非首次,最早的“补贴大战”得追溯到十年前。

2015至2017年间,中国外卖行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补贴大战。先有美团砸钱拼市场,接着饿了么反击,百度外卖也入局希望后来者居上。平台通过“烧钱”的方式你追我赶,疯狂争夺市场份额。业内人士回忆,仅仅在2015年9月,美团就消耗了2亿元资金,而饿了么也花掉1亿元。

再后来,美团合并了大众点评,不久后上市;饿了么则收购了百度外卖,阿里又收购了饿了么,但前两者依然未能和美团打平。

此后经年,平台不再以规模为第一要义,“烧钱”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

直到今夏“战火”重燃,这一轮外卖大战起源于京东入局,伴随淘宝中途杀入、美团激烈反击进入高峰,一场关乎未来十年中国零售话语权的资本暗战已然打响。

新平台通过补贴冲击单量来抢夺消费者,每一笔派发的优惠券,本质上都在试图吸引其进入平台。用互联网行业的术语来说,这被称为“打开率”:你打开一个App频率越高,相应地,消费概率也就越大。

但补贴只是工具,并非目的。业内人士指出,外卖业务实际上是本地供给,而非流量生意。竞争的核心在体验、供给、履约,只有外卖生态足够优质,补贴也才有意义。长远来看,供给丰富、履约稳定的平台有机会把前期行业补贴带来的消费增量收入囊中。

“即时零售”这杯羹,不得不抢?

“很莫名其妙,7月5日门店外卖突然就爆单了。当时还以为是‘苏超’的热度外溢。”回忆起这波“泼天的流量”,南京市建邺区“三只辣椒”餐饮店负责人陈华兵坦言门店“被动入局”,毕竟大部分成本都由餐饮商家承担。

他以美团为例,“18元的大额外卖补贴券里,商家至少要承担12元,加上配送费等成本,我们其实在承担利润缩水的压力,但你不做也没办法,得在线上多‘刷脸’。”相比上个月,该门店美团平台订单下滑4.29%,月度成本实收仅提升8.76%。

而这样的光景,在上半年还是不同的情状。“一开始,新外卖平台向商家释放了不少红利,我们并不需要承担高额费用,外卖流水还比堂食多出一倍。”看着眼下的后台数据,南京一家网红米线店负责人陈女士感慨好景不长,她告诉记者,随着7月以来三方“混战”进入白热化,平台补贴缩水了,除掉食材、包装成本,能保本就不错了。更令她担心的是,来薅羊毛的新客难有忠诚度,长此以往,低价消费的习惯会被“惯”出来。

“短期价格优势固然能刺激消费,但由此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无法长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汪丽娟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一旦没有补贴,非刚性需求将会迅速消失。其次,商家承担大部分补贴成本,长期利润受挤压,未来一些中小商家可能被迫退出平台。”

具象化的“商战”之下,最开心的莫过于消费者了。“你看IFC国金中心这家餐厅,平时一份套餐40元,我现在用完券只要20多元。”“90后”林宇涵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外卖订单。

本轮外卖大战,各平台补贴覆盖的品类和商家范围更广,除了连锁奶茶咖啡和餐饮店,面包店、快餐小店等都在使用范围内。“之前每天做500杯,现在一天1500—1700杯。每天做到手都抽筋的程度。”7月15日晚,建邺区一家蜜雪冰城门店负责人透露,店里忙到夜里11点,有顾客因订单积压、时间拖长主动取消。

记者了解到,茶咖因具备高频消费习惯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用户复购模型,因此成为平台精准投放优惠券与运营资源的首选。连锁茶咖商家基本能接住巨量订单,可若要计算劳累程度和增加的成本,并不划算。餐饮商家更是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参与平台活动能带来订单量的暴增,但扣除各种成本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另一方面,不参与活动又可能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

平台巨头们持续鏖战的即时零售赛道,究竟有何诱惑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指出,即时零售让消费者实现基于平台的“选货自由”和即刻立得的“时间自由”,可谓实现了消费者福利的进一步增值,自然可获得更大消费流量。在存量市场本身早已陷入红海竞争的情况下,平台发力即时零售,有助于用户心智的培养及新的认知习惯的形成,进而增加用户黏性。

何去何从,分层市场或成终局

关于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早在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就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约谈过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近日,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多个协会也相继发声,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补贴,共同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商家合理利润空间。

“如果整个行业陷入内卷的恶性循环,骑手的休息权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市场运营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外卖正常经营也将难以为继。等平台烧完钱、热度退去,受损的不仅有平台,也有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吕永刚表示担忧。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认为,这场涉及万亿市场的商战,正从流量争夺转向商业模式本质的较量。

当前平台之间的“冲单竞赛”本质是一场资本驱动的零和博弈,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失灵:社会资源错配、消费者福利虚增、商家利润被挤压、骑手权益受损等。“外卖是‘四方利益平衡’的精密模型,要想跳出零和博弈的价格之争,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平台、商户、消费者四方协同的治理框架。”吴福象指出。

外卖“三国杀”大战短期内似乎难分胜负。在吴福象看来,美团、淘宝和京东最终将形成分层市场格局,从“价格战”转向“效率、协同与心智”的系统能力战,这也折射出实体零售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从三巨头的动作里,我们也能窥见端倪。比如,美团推出“金盾计划”,利用AI技术动态调度,提升骑手配送效率、缓解爆单现象。阿里整合饿了么、盒马鲜生、手机数码等以高频外卖+低频闪购流量闭环模式,实现全品类覆盖。京东以“品质+低价”定位高客单商品。

周末临近,新一轮补贴高点“箭在弦上”,各方如何应对成为看点。是继续疯狂还是回归理性尚未可知,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会被写入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史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 万晨

标签:
责编:王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