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落幕,江苏选手再创佳绩,奖牌数并列全国第二。赛场内外,文物修复师们于毫厘之间施展绝活,让一件件承载厚重历史的器物重焕新生。在他们手中,破碎的陶瓷弥合了裂痕,锈蚀的青铜重现了光华,斑驳的书画延续了墨韵。南京市莫愁中专学校教师花佳楠的经历,尤能反映新一代文物守护者的心声。
花佳楠在陶瓷修复项目中摘得三等奖。从高中时期对文物修复职业的偶然倾心,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坚定指引,她已走过五年职业旅程。五年间,她为许多文物拂去尘封伤痕,如今更将修复台上的经验与赛场淬炼的沉稳,化为三尺讲台上的倾囊相授。她深知,修复需以文物安全为要,急不得也错不得。这份工作薪酬不高,需耐住寂寞,“但想要做一名优秀的修复师就得苦心钻研、精益求精”——这是她对职业的朴素告白,亦是对学生的无声教诲。
文物修复是一场与时间角力的伟大事业,向来有“师带徒”“传帮带”的传统。赛场之上,老中青三代同台切磋:赛场外,行业人才梯队日益坚实。高学历青年人才的不断加入,为古老技艺注入创新锐气。国家层面,《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政策相继出台,优秀的文物修复师可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乃至竞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制度阶梯已然铺展,让“幕后英雄”真正走向职业舞台中央。
文物不会说话,修复者的指尖却能让它开口诉说千年沧桑。如今,匠心传承有了更多表达方式。苏州虎丘断梁殿近日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保护性修缮,施工期间,围挡化身为知识展板,“边修缮边开放”的模式让古建筑修缮从“幕后工程”变为“台前课堂”。在北京颐和园苏州街,透过隔扇门上嵌着的通透玻璃,游客得以安全见证“文物复苏”。当封存的工地转为开放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文物修复工作的伟大;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布达拉宫》,一部部纪录片的热播,也将在更多孩子心中播撒下热爱文物的种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每一次伏案拼接,每一笔精准上色,都是在方寸之间与历史的温柔对话。文物修复师们俯身于残片之上,修补的是器物,呵护的是历史。他们修复着时间,也将被时间铭记。那些凝聚在文物上的匠心,终将汇入中华文明奔涌不息的长河,照亮来路,泽被千秋。
(袁媛 徐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