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协同”的江苏探索,这样“落子”!
2025-07-17 21: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睿哲  
1

“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发展机遇!”什么样的话题,能令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闵大勇,在7月17日的一场全省大会上发出此番感慨?答案是“双高协同”。

今年5月27日,江苏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指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7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17日,全省“双高协同”工作推进会召开,围绕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协同现状与发力点进行阐述。也正是这场推进会上,贴近产研一线的闵大勇抒发出上述感慨。

苏州高新区 视觉中国

因省制宜,构建产学研协同新生态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是拉动产业升级、进而带动百业腾飞的关键。问题在于,江苏缘何要从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着手,而不直接盯住市场、激励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企业?

一份省里5月份的调研报告“道出原委”——

放眼国外,天使投资和私募基金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模式成就了硅谷,使Google虽诞生于斯坦福博士论文项目,却顺利拿到园区风投;开展教授创业“学术假期”等制度创新、允许教师带薪离职3年创业并保留职称评定资格,令剑桥催生了知识溢出、资本循环与空间聚合的良性生态系统,带动创新落地。聚焦国内,上海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龙头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累计布局101个研发载体,联合200多所国内外高校和50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合肥通过“异地孵化+本地注册”将全球创新资源导入并提出“基金+基地”的模式,为全球合伙人落户提供资本保障。

至于江苏,手中的“底牌”至少囊括175所高等院校以及61家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其中18家国家高新区正处于新质转型关键阶段。

“由于高校资源和产业集群呈多点分布,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校独大’式的单核创新引擎在我省不宜照搬,加上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科技领军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决定了我们短期难以走‘强企’引领的路线……由此,综合考虑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的基础优势,宜选择一条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扬长补短’发展模式。”调研报告指出,在战略定位上,江苏要积极融入和支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实施路径,则是将省内高校和高新区两大优势主体作为发力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双高协同”模式,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梯度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

剖析短板,疏通三大堵点“站稳脚跟”

“双高协同”如何“落子”?17日的推进会释放重要信号:盯住短板,这样部署才有针对性。

视觉中国

从历史纵深看,虽然江苏的高校和省级以上高新园区数量全国居前,早就有自主结对的经历或部分有组织地开展过产学研合作,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研范式变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双高协同”,在协同能力和产出效率上均有不足,三大堵点亟待疏通——

首先,高校服务高新区新质转型的能力相对欠缺。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的“灵敏度”较弱,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待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考核的“激励性”还不强。以生物医药为例,全省虽有13个创新药获批,占全国三分之一,但全球首创药物仍然稀缺。再如2025年全省高校为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贡献了19.8%的专利,但其中校企合作申请占比仅为2.28%。

其次,高新区承接高校成果转化的能力有提升空间。不只基金行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效应尚不明显,而且包括金融在内,科技服务业总体的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拿2023年全省产学研合作中使用检验检测等科研辅助服务的企业数量来说,比重仅为15%。

此外,高校与高新区创新供需对接的机制仍不够畅通。一方面,高校优势学科与高新区优势产业的有组织引导机制有待建立;另一方面,高校与高新区深度捆绑的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完善。“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多为单个科研项目,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偏少,合作方式较为单一且可持续性不够,同时高校在高新区建设的平台机构自我造血功能较弱……”今年以来,围绕“双高协同”诸如此类的“自我解剖”不少。推进会上,参会代表纷纷埋头记录。

瞄准不足,自发变革已纷纷起步

事实上,推进会摆出的部分短板,一些高校和高新区也留意到并在着手改革。

东南大学 视觉中国

“‘双高协同’是落实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孙友宏院士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贺龙兵,提到一项学校近期发布的政策——“东南大学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目标直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成果赋权、晋级晋升、业绩考核、绩效奖励等多方面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出一批师生投身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意愿。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介绍,学校开展专项政策调整,对参与“双高协同”的科研团队、教师、学生及镇江高新区企业予以支持。其中既包括对教师参与的企业重大项目及相关成果,在聘期考核中给予校内同级别成果认定;对学生参与取得的创新成果及应用成效,符合并达到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的,允许其办理课程替代手续,此外还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面向镇江高新区企业实施优惠,按收费标准的80%计价,以此激励高校和高新区“相向而行”。

创新组织架构,也是一些县市区正在上演的“重头戏”。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就将“全力构建双高共进新机制”作为重中之重,“5月30日,我们在合并成立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基础上,整合原先两部门事业单位,组建无锡高新区‘双高协同’促进中心,并一体推进成果中心、能力中心和需求中心建设,促使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无锡高新区

南京金鱼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德钱更关注如何破除融资壁垒。“我们深感推动早期创新的不易,将对专注于早期投资的基金给予合理激励,建立相应的‘容亏机制’。”何谓“容亏”?孔德钱直言,就是要适度容许战略亏损,进一步激发天使基金的内生动力。

设定目标,推进“双高协同”总体任务明确

推动高等院校和高新区的合作从“碎片化项目对接”向“系统化战略协同”转型,改革破题是基础,系统集成各方合力是关键。

《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旗帜鲜明提出,到2027年江苏要实现全省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全覆盖,构建以科技型企业和高校创新团队为主体,省市区校联动、“一区多校”深度协同的发展格局。

值得留意的是,构建这一发展格局的总体目标下,还有若干“子目标”须实现——截至2027年,全省高校联合高新区企业要共建省级以上平台超80家、联合培养研究生逾2000人、引进培养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左右,并联合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开辟5个引领科技前沿、处于国内领先的新赛道……

视觉中国

至于“蓝图”怎样落地,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具体分成“两步走”:今明两年为试点引领阶段,省内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校组成结对试点,每个设区市都有1—2家试点;至2027年,基于试点经验形成标准化建设指南与评估体系,实现全省高新区“双高协同”全覆盖,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在此过程中,很多行业内耳熟能详的名词,都将从任务清单上落到实处——例如,深化首家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试点建设、深化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重塑大学科技园功能体系、鼓励高新园区发展“大胆资本”“耐心资本”、支持专业风投创投机构探索“孵投联动”“超前孵化”……与之相伴,“双高协同”涉及的试点高校、试点高新区及省科技厅、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也都有了各自的职责分工。

闵大勇掌舵的企业“长光华芯”是我国激光芯片行业第一股。谈及对“双高协同”的期待,这名董事长除感慨它是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更直言将有助于攻克仅靠企业难以解决的深层次技术瓶颈,能更快地把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地区现实生产力。“相信这次‘拥抱’将为苏州高新区打造世界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注入不竭动能。”闵大勇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标签:
责编: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