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岁月长河奔涌不息,七十年边关热土万象更新。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江苏作为援疆省份,日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受邀参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段采访,一起见证江苏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携手共进的精彩篇章。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克孜勒苏”系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是全国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位于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坡交汇处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有1133.7公里的边境线,254个通外山口,是名副其实的“边防大州”。
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就是其中的一名护边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这块热土。
数不清的“中国石”
6月底,记者来到乌恰县吉根乡建设在布茹玛汗·毛勒朵家中的爱国戍边馆,这也是吉根乡的爱国戍边精神教育传承基地。今年83岁高龄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依然精神矍铄。

19岁时,布茹玛汗·毛勒朵第一次来到吉根乡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第一批护边员。在她的回忆中,起初护边仅仅是为了保护牛羊,但绵延的边境线上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她逐渐意识到守护边境的重要意义,从此许下了刻界碑的心愿。
边防官兵教会布茹玛汗·毛勒朵汉字“中国”的写法。在一次巡边时,她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跪在乱石堆上,用尖利的石块刻出“中国”二字。从那时起,只要行走在边境线上,她就会找石头刻上这两个字。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最少要走20公里山路,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刻下了多少块“中国石”。

布茹玛汗·毛勒朵在两张黑白照片前停留,一张是父母的合照,一张是自己年轻时裹着头巾的单人照。“在我小时候,吉根乡还很贫穷,很多人连乌恰县城都没有去过几次。照片上是爸爸给我买的第一条头巾,我结婚时的裙子还是爸爸借来的,现在我们能去北京,女孩们也穿上各式各样的新衣服。”布茹玛汗·毛勒朵一边回忆一边讲述,泪花逐渐溢满眼眶。她告诉记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以来,吉根乡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住的是抗震安居房,摩托车、小汽车随处可见。“日子越来越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她说。

共同守护“中国红”
几十年来,这些“中国石”早已在岁月变迁中成为当地护边守边、彰显爱国情怀的象征。布茹玛汗·毛勒朵还为驻守边疆的官兵做好事,用母爱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几十年的母爱亲情,使她成了边防连官兵们共同的母亲。如今,布茹玛汗·毛勒朵的英雄事迹被编入连队教材,是每个新兵到连队的必修课,她也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人民楷模”等荣誉称号。


展馆里显眼处存放着一块来自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开山岛的石头,刻着“中国 王仕花”,石头上还嵌着开山岛的贝壳。这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听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事迹后,在2023年请回江苏探亲的干部将自己刻的“中国石”转交给王仕花而交换回的礼物。布茹玛汗·毛勒朵说,王继才、王仕花守的是海边的边境,我守的是陆上的边境,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守的是祖国的江山。

展馆讲解员贺骅芳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吉根乡一年多。她说,过去的一年有许多来自北京、江苏等地的参观学习团队,高峰期一天有6—10批,最大的团队有100多人。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二儿子麦尔干·托依齐拜克受到母亲的感召,也成了一名护边员。他指着墙上一张照片说,这是母亲带着他在吉根乡的7-8号山口巡逻,饿了就吃干馕、就雪水,如今母亲有16位家人都加入巡边事业。

弹奏三交示范曲
十余年来,在常州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乌恰县始终坚持以党的组织建设为引领,将夯实强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实施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项目65个,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达7198万元,稳步推进基层阵地软硬件设施的优化升级。布茹玛汗·毛勒朵家的这处爱国戍边馆,便是常州援疆资金投入建设的重要基层阵地之一。就在今年4月24日,常州与乌恰“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示范点授牌仪式在此举行。

乌恰县委常委、副县长、常州援乌恰工作组副组长王奇表示,爱国戍边馆(爱国戍边精神教育基地)作为展示边疆地区军民团结、守边固边的重要窗口,选树常乌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单位,既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援疆工作相结合的切实之举,也是谱写常乌民族团结“同心曲”的有效抓手。2010年以来,常州援疆工作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援疆事业,致力于推动乌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医疗、文化交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用“常州速度”谱写了帕米尔的发展高度。授牌仪式的背后,是两地携手浇灌的累累硕果,乌恰的灯更亮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老乡们的钱袋子也更鼓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