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迈入关键转型期的历史节点,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定下新基调。会议首次明确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系统部署了新时期城市工作的目标与路径。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院院长王海勇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记者专访时,深度解读了此次会议释放的关键信号及其背后深刻的变革逻辑。
当前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王海勇分析道:“一是过去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累积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亟待补齐;二是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后,如何解决动能转换问题,使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更紧密匹配;三是如何有效支撑市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全面发展需求;四是探索适应新阶段、可持续、系统性的城市更新模式。”
他认为,本次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需实现的“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正是对这些城市发展问题的精准回应。会议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标志着城市工作的核心逻辑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追求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追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相较于过去侧重于“宜居、韧性、智慧”的提法,新增了“创新”“美丽”“文明”三个维度。王海勇表示,江苏几年前就提出,要以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为内涵,创建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宜居城市,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推进。关于“创新”的维度,“不仅仅是产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王海勇强调,“核心是为包括新质生产力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空间,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补充原来缺少的公共服务配套。同时,也要关注因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少子化等而催生新需求,这是城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关于“文明”的维度,“此次会议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王海勇指出,“这意味着在城市更新与发展中,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更要注重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实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的传承,这是塑造城市灵魂的关键。”
针对会议强调的“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王海勇以江苏的实践为例,阐释了如何挖掘城市基因、避免同质化竞争。“南通市在城市建设中深度挖掘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与活化利用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近现代建筑风貌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成为塑造南通独特城市气质的重要支撑。南京市鼓楼区提出‘两特六老’更新理念,‘两特’是指充分依托区内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六老’则指盘活区域内广泛存在的‘老小区、老院区(大院大所)、老校区、老厂区、老商业区、老街区’等资源。这些特色资源深刻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产业形态和城市风貌,是避免城市更新‘千城一面’的核心要素。”
从“重建设”到“重治理”,会议提出“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如何让市民、企业、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城市建设?在王海勇看来,这需要精准把握存量时代的典型特点。“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与发展,一个核心特点是‘需要大家共同商量着来’,从顶层设计,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编制,到中观层面的片区策划方案,再到微观的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会主体、政府部门和居民的全方位、深度参与。”他认为,只有坚持“开门做规划”,充分吸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居民的真实意愿与需求,才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策划的可行性以及项目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城市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会议首次将“推进城市更新”明确为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赋予了城市更新更高的战略意义。王海勇认为,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是通过系统性的专项规划与片区策划,有机整合产业升级、经济活力激发、文化传承创新、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多重目标,实现对城市功能、活力与品质的重塑和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