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1号︱中央这场最高规格会议,江苏城市将这样落实
2025-07-16 21:5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周永金,孙秦旺  
1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

会议特别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城市”。

为何10年后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场会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又为江苏“城市升级”带来哪些指引?

以“人”为本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均召开过中央层面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中央再次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

从“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名称之变,昭示会议规格的提升。

如今,时隔10年再度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显示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特征。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工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五大注重”。其中,“以人为本”被置于“五大注重”之首。

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一直以来,“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强调的价值导向、政策导向,再次被置于首位,意义可见一斑。

由北至南,视线着眼江苏。江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江苏方案在“降低落户门槛”和“促进共享”上寻找新突破。

一方面,南京、苏州进一步优化放宽积分落户政策,稳步实现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支持其他已经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因地制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举家进城落户政策。

另一方面,江苏多地强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服务功能,鼓励与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每年招生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4万人,建成100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此外,江苏还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85%以上。

面向未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通途”上,江苏仍将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上下力气、聚焦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心头事”,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花功夫,持续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以“县”为重

在明确“五大注重”的基础上,会议又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首条便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业内专家表示,现代化城市体系,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同类型城市都有承载力,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宜的工作生活空间。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会议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江苏推进城市发展一以贯之的准则。

南京都市圈通过深挖“大协同”潜能、构建“大交通”格局、厚植“大民生”福祉,让十个市更像“一座城”;宁镇扬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中的“小三角”,正不断提速,成为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抓手;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等多点开花,不断谱写江苏大地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

这些发生在江苏的区域协调故事,支撑起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迸发澎湃动能。

城市群和都市圈不断“出圈”的同时,江苏也把“县域城镇化建设”这篇文章写得出彩。通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江苏把“县域经济”升级为“县域城市”,把“千亿GDP”转化为“千种幸福场景”。

在昆山,借助“无中生有”的能力,当地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经济发达的同时也始终重视城市品质和服务能级,被明确认定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在泰兴,当地以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持续优化发展布局、补齐短板弱项、增强承载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涟水,“最年轻的百强县”一边向内深挖资源禀赋,一边向外谋求产业突破,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吸引人才和产业纷至沓来。

面向未来,擅长打好“县域牌”的江苏仍不断挺进城镇化“下半场”,致力于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此前发布的《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也强调,要实施潜力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通过“一县一策”集聚发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园区提能增效,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以“新”为引

记者注意到,在指明总体方向的同时,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作为“存量提质增效”的主线任务之一。

其实“城市更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城市更新。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5%,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率先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以南京小西湖片区为例,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年久失修的老旧街区。如今,经过因地制宜“微改造”,老街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小西湖更新实施、街区运营单位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小西湖启动更新改造,秦淮采用渐进式更新、“做减法”的策略,留下了原住户,融入了人间烟火,展现岁月与现代交融之美。

这座已更新十年的街区还在继续渐进性更新、稳步地“成长”,不断推出新的改造区域,打造新场景。2024年底,小西湖的湖景建成开放。通过释放区域空间实施了水景建设,池中也有了碧绿的清水,围绕水岸环境,进行景观植入,包括水草与荷花。通过亭、廊、画、坊门、滨水平台等再现快园场地的历史记忆,还原大家心目中的小西湖。

小西湖的变化,是展现“城市更新有温度”的一个样板。扬州仁丰里街区保护更新、苏州古城十全街焕新、苏州古城32号街坊保护更新……近年来,江苏已开展两批80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在全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三批次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江苏入选14条,超过总数的1/7。今年,江苏还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700个,实施城中村改造5.6万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4万户(人)。在江苏,借助城市更新力量,历史遗产得以传承,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宜居。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城市增长”到“城市生长”,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既标志着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也为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面向未来,江苏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每一个更新项目都打造成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治理工程,让“宜居江苏”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最温暖的注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永金 孙秦旺

标签:
责编:胡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