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南通VS盐城:一条范公堤牵起黄海两兄弟
2025-07-16 19:1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超  
1

本周末,“苏超”第七轮比赛再燃烽火,五战全胜的南通队将对阵五战未败的盐城队。有人称,这将是“最强的矛”与“最硬的盾”的巅峰对决。绿茵场上,榜一之争硝烟弥漫。其实在场下,共枕黄海、比邻而居的南通和盐城,都拥有漫长岸线和茫茫滩涂,是一对非常相像的兄弟。

煮海为盐,兄弟形似更神似

像,首在味道。盐城得名,就在于“环城皆盐场”。代代先民煮海为盐,将咸腥的海水变成雪白的盐花。农耕时代,盐既是财富“硬通货”,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因此,公元13世纪,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盐城,立即被眼前景象震撼。他在游记中激动地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数不清的盐场,生产大量的盐。”毗邻盐城的南通,同样以鱼盐之利,成为淮南主要海盐产地,地名中流传至今的场、灶、总、甲等等,都是当年盐业编制的遗存。

位于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

像,亦在地貌。“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北宋时期,见多识广的王安石来到南通,彼时长江口还在如今的市区一带,他站在狼山之上,只见浩瀚长江奔流入海、惊涛拍岸,不禁心旌摇荡,提笔写下《狼山观海》,感慨“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到了明朝,曾任内阁首辅的高谷也写了首《盐城观海》:“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鳌擎日上云端。”不知是有意“致敬”王安石,还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也提到了“眼界”。高谷看到,海风裹挟着冷雨,弥漫的雾气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犹如万马奔腾,那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不正与王安石笔下的“无边波浪拍天来”相似吗?

今日狼山景象。

兄弟相像,在形,更在神。海陆浮沉,在诗人眼中或许是奇绝的风景,但对于傍海而生的万千百姓来说,常常意味着灭顶之灾。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到西溪(今属盐城东台)担任盐仓监,看到海堤颓败不堪,海潮仿佛脱缰的野兽肆意横行,盐灶被无情淹没,农田惨遭冲毁,无数人家流离失所。他下定决心,上书朝廷重修捍海堰。

工程在1024年启动,发动的民夫达4万多人。但困难远超预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潮,就夺走了200多名民夫的生命。尽管如此,大家依然没有放弃,用4年时间建成长71公里的捍海堰,使“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大家感念范仲淹恩德,将这条捍海堰称为“范公堤”。后来捍海堰屡圮屡筑,并增展至200余公里,北起盐城市阜宁县,南抵今南通启东吕四港镇,犹如建筑在漫漫海滩上一道长城,将通、盐两地紧紧牵在一起。

范公堤遗址上的范仲淹雕像。

斗转星移,伴随着海岸线东移,范公堤渐渐失去防洪功能,后来被改造为204国道,成为连接南通和盐城的交通要道。再后来,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也离开了古范公堤。但不屈不挠、筑堤捍海的奋斗精神却穿越千年,深深融入两地群众的血脉之中。1950年,淮河遭受严重水灾,新生的中国在百废待兴之际,毅然决定治理淮河。1951年,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在淮安和盐城动工,超百万人次民工日夜奋战,挖出了长达168公里的“超级工程”,让在苏北大地横行肆虐了700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靠着一根扁担一把锹,南通同样续写了改天换地的奋斗故事:如东先后25次围海垦地,用一根扁担挑出“半个如东”;如皋历经40余年治沙改土,累计挑土3亿立方米,实现旱田改水田、粮棉产量增长超20%……直到今天,农闲时“挑河工”还是很多南通、盐城人共同的记忆。

垦海为田,茫茫沧海变花海

从射阳大米到东台西瓜,从海安滨海新区的养殖河豚到鲜掉眉毛的吕四海鲜……盛夏时节,穿越南通和盐城沿海,一片片良田和渔港,会让“吃货”的嘴忙得停不下来。

但如果“闪回”100多年前,看到的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古为淮南盐场重地,明清以降,南通、盐城的沿海地区滩涂日益拓展增宽,却依然是盐碱弥漫、野草丛生的绵延荒滩。

并非农民不识宝,而是祖祖辈辈都知道,盐碱地上种不成庄稼。更何况,那摸不准脾气的海潮说到就到!

一位南通人迈出了大规模垦海的第一步。晚清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初成后,在机器的轰鸣间发现隐忧:通州棉花虽佳,但新花上市,价易受挤,若洋商操控棉源,纱厂命脉堪虞。到哪可以种棉花?他将目光投向茫茫滩涂。

原址复建的通海垦牧公司。

张謇从启东开始了垦牧之路。他联合一批有识之士,集股创办通海垦牧股份有限公司,筑堤挡潮、开河引流、改良土壤、种植芦苇、养殖牛羊……历经十年垦荒,克服产权纠葛、风潮毁堤、股东欲退等重重困难,九万亩卤地终而化为棉田,海复镇街衢俨然,“市廛整齐,百货杂陈”。

从启东出发,张謇的垦牧事业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1917年设大丰公司,草堰场盐商周扶九献地入股,围地112万亩,移民10万余人;1918年调华成公司,于射阳河南筑千秋港,试验场育棉种遍传各邑;1920年成立裕华公司,首用拖拉机垦荒,西式轧花厂机声彻夜。如今的盐城大丰市,就得名于当年的“大丰公司”。

30年间,70多家垦牧公司垦地500万亩,斥资达3000万银元。终于将昔日“煮海为盐”之地,变成“阡陌交通、田庐相望”的“淮南棉仓”。至1930年,盐城垦区移民20余万,海门人约占六成。当年的“南通人”早已扎根盐阜大地,成为“盐城人”,但他们的乡音依旧未改。直至今日,大丰、射阳等地仍有不少人讲着启海话,成为通盐并肩垦海的生动见证。

位于南通通州的万亩良田智慧农场。

大地无言,滚滚麦浪就是献给奋斗者的勋章。如今,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农业面积最大、体系最全的城市,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以及生猪、家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均稳居全省前列,以占全国0.6%的耕地,产出约全国1%的粮食、2%的蔬菜、3%的鸡蛋。南通也已打造了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4个超百亿级产业链,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当年筚路蓝缕的开拓者,无论他来自哪里,都被两地共同铭记。1919年,张謇从荷兰聘请年轻的水利专家特莱克来到盐城新丰镇,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特莱克建立区、匡、排、条四级排灌水系,使新丰镇在当年就获得“民国村镇规划第一镇”美誉。后来,特莱克在南通不幸染病去世,年仅29岁。在征得特莱克家人同意后,南通将他安葬在风光秀丽的剑山脚下,与其相隔不远,长眠着骆宾王、曹顶等历史名人。之后,又在波光粼粼的濠河畔,为他设立了一尊雕像。新丰镇则在曾经的盐碱地上,精心种下3000多亩、3000余万株象征荷兰的郁金香,打造的“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已成为AAAA级景区。

大丰“荷兰花海”。

茫茫沧海变成满目花海,特莱克如果有灵,看到这样的景象,也应感到欣慰吧。

向海图强,各展所长锻“筋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接力棒一棒接着一棒传递。今天,南通和盐城又迎来新的时代考题——向海图强。

江苏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海洋经济及其在全省经济大盘中的占比并不突出,可以说是一块“短板”。有专家曾指出,江苏沿海在省域内被“内陆化”,在全国沿海与长三角中被“边缘化”。

这有着地理、交通等方面深沉因素。江苏海岸带90%以上为淤泥质,较难复制“深水贸易港-临港产业园-沿海城市”的常规路径。虽然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广的海域面积,盐城直至2005年新长铁路开通,才拥有了第一条铁路。而滨江临海的南通,也曾长期为“南不通”而苦恼。

但与大海斗智斗勇了千年的盐城和南通,又怎会甘于落后?两地不约而同,将战略突破口锚定交通。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2008年,南通第一座跨江通道——苏通大桥建成,全市欢腾。记者在盐城市档案馆查阅到当年的“大事记”:4月28日,我市在苏通大桥组织开展“驾新车、看新桥”活动,由60辆东风悦达起亚公司的各种轿车、18辆中大客车及其他22辆汽车组成的汽车方阵通过苏通大桥。对,您没看错,就是盐城。唇齿相依的通盐,早就同气连枝。如今,苏通大桥已成为江苏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南来北往的车流中,挂着“苏J”车牌的不在少数。2020年建成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同样不时飞驰而过从盐城开往上海的高铁。

盐城港。

接续打破“有海无港”“港口多而不强”的尴尬,盐城将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响水港和内河港区“攥指成拳”。2021年盐城港首次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2023年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港口中排名位列第20位,2024年跻身长三角港口前十强。南通港则放大通江达海的优势,聚焦“优江拓海、江海联动”主线,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沿海与沿江并进、绿色与智慧并举”,聚力打造横港沙作业区、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三大基地”,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76.8万标箱。

打通交通“任督二脉”与锻造“产业筋骨”同步,盐城与南通分别修炼“独门绝技”。2023年,盐城工业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迈过万亿大关,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分别跃居全国一、二、三位。去年,南通工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和1/4,2024年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以盐晶体为灵感设计的盐城电视塔已成为地标建筑。

两地“你中有我”的故事,依然不断写下新的篇章。在盐城的城市宣传片中,高195米、以盐晶体为灵感设计的盐城电视塔非常抢眼,常常居于C位。这座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标建筑,即由“南通铁军”助力打造。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宝”麋鹿也经常南下“走亲戚”,它们轻松越过两三米高的挡浪墙,不时惹些不大不小的麻烦。前年,南通首次在前来串门的野生麋鹿群中发现“鹿二代”,这意味着,已有野生麋鹿在南通诞生。这群悠闲可爱的精灵,成为南通沿海生态向好的最佳代言。

田野连接着田野、河流牵动着河流,盐城与南通,从来不曾分开彼此,也不会分开彼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超

标签:
责编:贲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