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16日上午,江苏省公安厅会同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在宿迁市举行仪式,正式启动2025年度全省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

活动发布了覆盖责任落实、隐患排查、巡防救援等方面的全省暑期防溺水六项攻坚措施(以下简称“六项措施”),旨在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努力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发生。作为活动举办地,宿迁市近年来在防溺水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与成效,为全省落实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活动现场宣布了全省暑期防溺水六项攻坚措施。其中明确,要建立每周警情分析、定期事故通报、月度专题研究、重大事故复盘“四项制度”,拧紧责任链条;要研判绘制溺水位置“热力图”,对重点水域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要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并全面建立“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关爱守护;要大力推进防溺水安全教育普及;要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打造“黄金5分钟”救援圈。
如何将“六项措施”从纸面落到水面?宿迁市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针对措施中提出的“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要求,宿迁在骆马湖等重点水域创新引入“智能AI预警”“雷达+光电”技术,打造的“骆马湖防溺水智能感知预警平台”入选了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警务创新案例”。

“这套系统沿湖部署了44套智能警戒设备,形成一道看不见的‘电子围栏’。”宿迁市湖滨新区党工委委员、公安分局局长郝劲柏介绍,一旦有人越过安全边界,系统会立即识别并自动发出语音警告,信息同步汇聚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随时调度无人机进行空中喊话劝离。这套“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的深度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预警干预的效率,助力宿迁创下连续三年暑期未成年人“零溺亡”的成绩。
在强化救援处置方面,“六项措施”要求加强专业力量建设,形成处置合力。宿迁市整合公安、海事、消防以及蓝天、黄河等多支专业救援队和民间力量,组建“湖滨水上救援联盟”,入驻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统一调度。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联盟已成功救助溺水群众22名,劝返意图危险游泳者1890余人。活动现场,作为“湖滨水上救援联盟”的重要成员,全国道德模范、宿迁市黄河救援队队长王爱东介绍,其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6万多人,累计参与应急救援1900多起,成功救助426人,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为推动防溺水工作全民参与,宿迁还在全省首创“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危险涉水行为并经核实有效的群众给予100至300元奖励。同时,沿湖岸线设置了16套智能微型应急救援站,并配备了360根救生竹竿和80个警示标牌,将防护设施延伸至“最后一米”。
江苏是全国唯一江、海、河、湖齐备的省份,水域面积占比居全国首位,防溺水工作任务艰巨。省公安厅负责同志在活动中倡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溺水事故“可降可减、可防可控”理念,推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标识、日常巡查、动态监管“五个全覆盖”,狠抓“六项措施”落实,以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苏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