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执法的“度”,该怎么掂量?
2025-07-16 19:0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袁媛  
1

今年3月,山东临沂一家菜馆因店主张女士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蛤蟆汤”(食材实为牛蛙)菜品视频,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处罚45万元。近日,当地通报撤销处罚决定,5名涉事公职人员被停职。从“天价罚单”到“纠错问责”,这起反转事件为涉企执法上了一堂“公开课”。

执法有“三度”:力度、精度与温度。执法者若是只管其一,无论其余,执法行为就难免出现偏差。就拿这起“蛤蟆汤”罚款来说,力度是有了,精度和温度哪里去了?仅仅凭借视频中“蛤蟆”二字便认定使用中华蟾蜍国家保护动物,48小时内就完成从立案到处罚的“闪电流程”,既未核查食材来源,也未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权,甚至拖延送达文书两个月。如此“凭图定罚”,执法规范何在?也难免有网友质疑,这是“大炮打蚊子”,是对权力的滥用。

在各类执法行为中,涉企执法有着特殊性。它的天平两端,一头是社会的秩序,一头是百姓的冷暖。涉企执法应牢记“三度”,在刚性处罚与柔性治理间找到平衡。与“凭图定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8月,湖南邵阳绥宁县的曾哥烧烤店售卖“拍黄瓜”,涉嫌超范围经营。当地监管部门并未直接开罚,而是上门指导补办手续,最终“不予立案”。同样面对小本经营的日常疏漏,后者以“治病救人”式执法代替一罚了之,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又护住了灶台前的生计火苗。所以,涉企执法并不是让企业“干不下去”,而是让企业“干得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规范涉企执法,需要从“怎么罚”与“怎么帮”两个层面双向发力。一方面,应建立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清单,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且及时改正的行为,以批评教育、责令整改替代罚款;同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程序失当、过罚失当的行为设置纠错红线,防止逐利执法、任性执法。另一方面,要推动执法者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比如针对小微商户开展合规培训,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经营指南。当每一次涉企执法都能做到“程序合规不任性、处罚适当讲分寸、指导在前有温度”,执法者就能成为“烟火气”守护者,让法治社会的根基在千万个张女士的小餐馆里,扎得更稳、更深。

(袁媛 徐彤彤)

标签:
责编: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