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观察|学生球员占比超三成,为啥“苏超”赛场频刮“青春风暴”?
2025-07-15 14:5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珺璐  
1

眼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热战正酣。随着苏超的持续火爆,在参赛运动员中占到三成比重的大、中学生也逐渐成为比赛的亮点。赛场上都有哪些青春面孔?“北京西路瞭望”对最新的射手榜进行了一波盘点。

“苏超”即将迈入第七轮,赛场角逐早已超越单纯的盘带与过人技巧比拼。那些不断攀升的进球数字背后,是依托足球教育与人才培养构建的体系化作战实力,较量的核心更是各地足球人才成长的生态与土壤。这在足球领域有个专业术语:叫“板凳”厚度。

而查看表格不难发现,苏超比赛开始以来,在这些累计进球超过2枚的球员里25岁以下有10人,20岁及以下的有4人,占比超四分之一,其中来自苏州的寇程甚至只有17岁。除了射手榜,媒体报道里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苏超的“青春力量”:据统计,2025年“苏超”共有516名球员参赛,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158名,占比31%。

为啥“苏超”赛场上能频刮“青春风暴”?归根到底离不开一句反复被提及的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对这件事,江苏是认真的,回看射手榜上球员的成长路径可见端倪。

譬如,射手榜榜首的高驰,其母校是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该校构建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完整青训体系:足球启蒙始于幼儿园阶段,待孩子们升入一年级后,学校会选拔出天赋出众且热爱足球的学生开展专项训练。12年来,这里不仅培养出18名“苏超”球员,更走出了近40名国家级运动员。而大兴中心小学并非个例,另一组数据彰显了宿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的坚实底气:截至目前,宿迁市已先后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1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示范园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8所,近五年全市共培育专业足球教练员159名。

南通共有4人进球2枚及以上,也是目前苏超积分榜榜首。素有“体育之乡”美誉的南通在足球运动员培育上向来“舍得投入”。早在2015年,海门足球发展基金会便宣告成立,每年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用于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球员赛事奖励。如今,南通已设置如皋、海门等3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基地,同时布点若干“满天星”训练营“营点校”,以54所南通市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基地)学校为基础,辐射全市24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凭借完善的培养体系,南通青少年各年龄段足球精英梯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斩获国际邀请赛冠军1个、二青会亚军1个、全运会第四名,全国总决赛第二名1个、第四名2个,以及“省运会”“省长杯”等省级赛事冠军16个、亚军9个。

射手榜第二的球员来自南京,这座城市的校园足球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当年雨花台中学正式确立校园足球特色,并同步开展相关活动。此后多年,南京不断有中小学加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队伍。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南京秉持“小足球、大教育”的综合育人理念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个、省级改革试点区3个,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94所、省级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所。

与此同时,南京还打造了一套不断升级的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培养体系:不仅在全省率先成立“南京市校园足球教师成长学院”,为专项师资搭建分层次、订单式的定期学习进修平台;还率先开发校园足球人才管理系统,建立等级教练员培训晋级体系并颁发初—中—高级星级证书。目前,南京已定向培养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300人,年均开展教师裁判员、专项教师及管理干部研训超600人次。苏超赛场上,南京队22名队员均出自本地校园足球队,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南京校园足球硬核实力的生动写照。

17岁小将寇程所在的苏州为中国青少年足球事业的耕耘已延续40余年。早在1983年,张家港市便创办“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成为国内创办最早、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赛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投身绿茵场。

此后,苏州持续出台政策为足球发展提供制度支撑:2020年印发《苏州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足球强市;2022年与中国足协签订十年共建协议,携手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足球人才。不久前发布的《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2027年)2.0版》明确,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要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足球课,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如今,苏州的足球青训体系已形成矩阵结构:拥有3家中国足协认定的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12家省级认定机构,3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以及36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0所特色幼儿园,各县级市(区)均将足球列为“5621计划”重点项目。

……

足球的感染力,正从绿茵场上延伸到青少年身边。从江苏出发,坚定不移地让“足球从娃娃抓起”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必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绿茵场成长,为江苏乃至中国足球蓄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图片 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