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看着孩子都心疼,可没办法啊!”一位母亲向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倾诉。她的孩子暑假日程表上,网课、书法、钢琴密密麻麻,从清晨到深夜无缝衔接。这填满的每一格,是她焦虑的具象——“就怕别的孩子都在努力,我的孩子掉队。”

七月流火,当最后一阵下课铃声在校园里消散,两个月的暑假便如一幅待落笔的画卷,在每个孩子面前徐徐展开。然而,这幅画卷该如何勾勒?是被密密麻麻的课程填满,还是任其在无序中褪色?7月13日,2025年“润心行动”家长课堂暑期专题首播准时上线。此次直播围绕“合理规划,亲子共绘暑期蓝图”这一核心主题,为广大家长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干货十足的暑期教育盛宴。
这是夏春娣在讲座中揭示的典型困境。两个月的暑假被“第三学期”的焦虑异化,或被“彻底放养”的冷漠荒废,孩子们的精神花园不断“枯萎”。直播期间,实时收看人次突破425万大关。本次活动精心设置了现场互动环节,家长们积极踊跃,部分家长走进活动现场,得以与专家面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四年级的晨晨,假期第一周便开始“不对劲”。作业走神、笔记凌乱,甚至一提网课便“肚子疼”。母亲斥责他“装病”,夏春娣却洞察更深:“当人生找不到完全按自己心意呼吸的间隙,身体也会发出悲鸣。”这种“过度规划”如同持续紧绷的弹簧,失去回弹空间,最终断裂。当假期沦为分数追赶的战场,情绪的低效便吞噬了所有精心设计的“意义”。
更隐秘的伤害,藏在父母只关注结果的追问中:“作业做完了吗?”“单词背了吗?”高三学生小睿曾在咨询中崩溃:“每天被问‘这个做好没’‘那个为什么没考好’……最后连自己相信什么都模糊了。”标签化的否定如积雪压垮自尊,孩子陷入“反正做不好”的颓丧。夏春娣提醒: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一句“今天这部分完成得很好,你怎么做到的?”比十句质问更能唤醒内在动力。
当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孩子失去的不仅是休息时间,更是心理弹性修复的机会。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期中被严格规训的大脑,需要在假期从“应激模式”切换到“探索模式”——就像紧绷的弹簧需要回弹,才能保持持久的韧性。
与过度规划形成极端对比的,是五年级女孩萌萌的暑假。父母觉得她平时学习辛苦,便对假期采取“放养”政策。结果萌萌每天睡到中午,醒来就抱着平板刷视频,傍晚才想起作业还没写。“感觉整天浑浑噩噩,开学前一周才疯狂补作业。”萌萌的状态,印证了彻底放任带来的另一种迷失——当孩子失去目标感,便容易陷入电子设备构筑的虚拟牢笼。
异地工作的父母常怀愧疚,假期接来孩子便“全天候陪伴”,事无巨细地安排询问。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独立生长的缝隙。“时刻在场”的监控感,反成情感暴力。一位母亲委屈:“我付出这么多,他还不领情!”夏春娣点破:青春期大脑中情绪感知的“海马体”超前发育,理智控制的“前额叶”却相对滞后,父母的焦虑极易被敏锐捕捉并激烈反弹。家应是安全的港湾,而非无死角监控室。
如何破解?夏春娣以“交响曲”作喻:主旋律是成长目标,协奏曲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兴趣探索,合奏曲则是亲子共创的家庭活动。三者和谐,方成华章。
她分享了一个动人故事:一个成绩平平却擅长家务的男孩,参军后因井井有条的内勤能力被单位赏识。“并非多考5分才有未来,看见优势并实践,同样能点亮人生。”另一个执意辍学当理发师的少年,父母放手让他到亲戚店里实践两周。他不仅确认热爱,甚至自创“零食换理发”练手,一年后成为连锁店长。“接触真实世界,比书桌前空想更能锚定方向。”
夏春娣认为,家长困惑的根源在于暑期规划是单向的、强制的、缺乏孩子声音的。暑期是属于孩子的美好时光,孩子不是计划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暑期规划的主角,他们需要参与感、自主权,这样才能真正投入和执行暑期规划。所以,暑期规划的核心理念,不是“家长安排”,而是“亲子共绘”。
初中生小哲的家庭正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他原本想整个暑假玩游戏,妈妈则希望他预习新课。经过协商,他们定下规则:每天上午学习两小时,下午可以玩一小时游戏,周末全家去爬山。“现在我知道,玩游戏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反而更珍惜学习时间了。”小哲的转变,印证了自主规划的魔力——当孩子成为计划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内在动力便会自然生长。
她给出“合理规划3步法”:第一步,用“家庭会议”共建规划,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第二步,用“节奏设计”平衡学与玩,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力;第三步,用“弹性调整”应对变化,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同时,夏春娣提醒,家长的“情绪稳定”比“规划完美”更重要,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信号”。
当父母们焦虑地将假期塞满“有用之事”,夏春娣温和而坚定地提醒:暑假真正的心理价值,在于它是“心理弹性修复的留白期”。它允许孩子从“应激模式”被动执行切换到“探索模式”主动思考,在自主决定中蓄力,在真实经验中锚定方向。
每个孩子心中都藏着一首独特的“夏日交响曲”。父母的角色不是指挥,而是提供舞台的协作者——清除杂草,调和声部,让主旋律自然流淌。当假期不再是密不透风的课表或放任自流的荒原,孩子们才能在其中舒展筋骨,真正触摸成长辽阔的边界。毕竟,人生的夏天,终须他们自己执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