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新闻学始终是一门“中国性”非常鲜明的学科,但在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中,依然缺乏对新闻学“中国性”之根本内涵“自主性”或“主体性”相对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保军,在《传媒观察》2025年第6期发文,从“学术自主性”和“学科自主性”两大方面考察了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的内涵或实质要求,认为学术“自信心”“创新性”和学科“独立性”是新闻学自主性的三大要点。自信是新闻学科自主的精神根基,创新是新闻学科自主的关键所在,学术研究能够自信的关键是创新,创造原创性的、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才是“硬实力”。学科对象与学科视野是学科自主的核心维度,努力开辟自主学科对象、积极建构独特学科视野是建构新闻学自主性的基本前提;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不断实现对象全面化的新闻学,是将潜在研究对象持续现实化的新闻学。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既有与其他类型新闻学的共同特征,也必然拥有一些突出的个性化特征,而理解和把握这些个性化特征,对于我们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术自主性”和“学科自主性”两个大的方面,或者说从新闻学术的自信心、创新性和新闻学科的独立性三个要点出发,揭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或主体性的内涵,以加强对“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系统把握。
一、自信:学术自主性的精神根基
从历史经验上看,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一个从自发为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向自觉为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时至今日,自觉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这无疑意味着,从发展趋势上看,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一定会不断全面加强自主性或主体性。
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相信中国新闻学有能力从中国事实、中国实际、中国经验、中国需要出发建构中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有能力把解释中国新闻活动的学术主动权、话语权或“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当然,我们无法限制他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解释,也无法限制他人建构自己关于中国新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本身不仅是多元性的共在关系,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何况,我们乐于看到他人对中国的关注,从原则上说,无论他人对中国如何认知、如何看待,对我们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都具有参考意义,只不过有些具有更多的正面参考价值,有些可能具有更多的负面意义而已。在全球化、人类命运一体化的大环境、大趋势中,不被世界关注,不被他人研究,甚至不被他人“指手画脚”,那才是真正的孤独,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其二,要从世界新闻实际、人类新闻活动的整体发展变革出发,坚信我们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理论武器,以各种具体的有效研究方法为工具,建构反映和解释人类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要建构的不只是关于中国新闻现象的自主知识体系,而是关于整个人类新闻活动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样的自主知识体系,才是完整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其三,要更勇于和善于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新闻学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学(专业主义新闻学)展开对话和交流,要敢于和善于反思批判西方新闻学,不能总是以“学徒心态”或“跟班方式”对待西方新闻传播研究。西方新闻学与其他新闻学一样,仅仅是新闻学中的一种,并不必然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要能够在特定的阶段上摆脱它的学徒状态,并且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实际上,当我们能够真正提出关于他者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有影响的见解时,不论是否得到赞同,也会真正得到关注,会有人愿意与我们展开对话和交流。只有关注共同的话题,才会生成对话交流的基础。
二、创新:学术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学术主体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学术创新、创造。在学术领域、知识领域,最能体现主体性、自主性的表现就是能够创造出优先于他人的学术成果,能够提出原创性的思想、观念、见解和理论。在建构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能不能达到期望的自主,关键要看有无足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成果产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要能够提出科学合理解释中国新闻现象的原创性理论。也就是说,中国新闻学必须把解释中国新闻现象、中国新闻实践、中国新闻经验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建构起自己的学术体系、思想体系、话语体系。
首先,从总体上说,知识自主性或主体性,不是在其他知识体系基础上修修补补的主体性,而是我们自己整体性的主体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哲学社会科学完整对象建构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层面上,原创性要落到实处,起码有一些基本要求。(1)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体系,如新闻学的总问题、新闻学的元问题、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等事关新闻学“四梁八柱”的基本问题作出我们自己的回答。(2)要根据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提出和建构中国新闻学自身有特色的问题体系。中国新闻学的学术问题体系,主要应该根源于中国新闻实际的客观问题和中国新闻实践中的实际矛盾。(3)基于基本问题、特色问题以及普遍的或特殊的新闻现象,提出原创性的概念、标识性的概念,建构起相应的概念体系,以反映和呈现中国新闻现象的典型特征和标识性的实践方式。(4)形成把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与具体学科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体系。当然,在理论方法视野中,我们不会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理论,而是把所有优秀的理论都可以作为学习掌握的对象,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我们更是要根据研究问题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把知识生产、创新落实在实际之中。(5)能够依据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新闻领域的持续变革,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议题和问题,发明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使新闻学知识生产、知识体系建构始终保持时代特色,并且能够对新闻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前瞻性的知识与理论支持。
其二,要能够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意味着我们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促进世界新闻学的发展。
首先,中国新闻学术界不应局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问题,还要关注世界范围内人类新闻活动面对的基本的、共同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在数字环境、智能环境中人类新闻活动中新生的问题、难题。
其次,能够积极在世界各种学术舞台上展示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现代学科开启于西方,现代科学、现代学科的基本范式也是西方世界的创造,直至今天,世界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现代科学、现代学科的新模式,也就是说,当今的科学研究范式、学科范式总体上只有一种,它天然具有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底色和基因,这是基本历史事实,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因而,对于后起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新闻学来说,以西方为参照、向西方学习既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总有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纳的东西。然而,尽管我们可能难以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科学、现代学科的新模式,但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总体模式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能永远当学徒或自安于学徒状态,我们应该逐步自主,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建构自主观照世界、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更进一步,我们要抓住数字时代、智能时代这个伟大的机遇,努力开辟新的知识生产道路,诚如有学者所说,“当今世界进入数字时代,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跳出西方逻辑、西方模式提供了时代机遇和现实基础。我们要抓住这个时代机遇,秉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信息和数据带来的新的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开辟新的学术领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其三,要勇于和善于提出新的研究议题和有影响力的新闻思想。这当然不是凭空而论,在深厚久远的中华文明、文化传统基础上,经过近现代以来近两百年的艰难历程,特别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如今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领域,我们同样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发展方式甚至是模式。我们有实践基础、客观经验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为人类的整体知识体系建构提供自己的智慧、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术自信与学术创新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缺乏自信,很难创新,而缺少创新,自信便是空洞的。自信是创新的思想、心理基础,只有不断地学术创新,才能强化自信、坚定自信。说到底,对于知识生产、学术研究来说,能够自信的关键,乃是创新,能够提出原创性的、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才是“硬实力”。每一自主知识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的知识体系,就是因为它也是其他知识体系可以认可的知识体系。所谓自主的知识系统,主要就是指形成于中国文化系统中,被其他的文化系统所确认的创造性成果。相关知识系统要在世界学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离不开真切的文化创造活动。如果不能提出一套有创见的理论、无法对历史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独特的回应、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傲视天下,那么,与之相关的口号与“主张”固然华丽铿锵,但可能只有浪漫自乐的外在意义。
三、独立:新闻学科自主性的基本前提
新闻学要想与其他学科联合以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局面,应对当今复杂的媒介生态和新闻生态,应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复杂关系,基础首先是做好本学科的研究,使本学科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或主体性。
其一,像其他学科一样,新闻学的自主性、独立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决定的。“一种科学的成立,绝不是很偶然的事,也不是任凭一二好事的学者可以随意杜撰的事。最要紧的,是那对象必须具有可以成立为一种科学的内外诸条件。”现代学科得以分类的根本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科对象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学科视野的相对独特性。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条。可以说,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就没有自主独立的学科。
其二,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相比,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会“更加”强调自身的学科自主性、主体性。这是由新闻学科自身的历史及现实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新闻活动、新闻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与意义决定的。
其三,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应该积极凭借和充分利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强化自身学科自主性、主体性建设,以获得更加牢固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影响力。
四、总结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天然核心是突出自主性或主体性,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对自主性作出准确全面的理解。本文从学术自主性与学科自主性两大维度揭示了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的基本内涵,提出自信是新闻学科自主的精神根基,创新是新闻学科自主的关键所在,独立是建构新闻学自主性的基本前提。
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长期的历史任务,自主性的强化与完善也只能在面向未来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中逐步实现。当下,中国新闻学像其他类型的新闻学一样,正在数智时代中积极探索发展,进入从传统新闻学向后传统新闻学(互联网新闻学、数字新闻学、智能新闻学、数智新闻学、融合新闻学等)的整体转型过程中。如何迎接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和难得机遇,建设中国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是时代性、末来性的重大课题。
“自主性”是建构中国新闻学的总体性要求,是显示中国新闻学“中国性”的根本所在。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方法,从数智时代的新闻实际出发,以既有的新闻学知识成果和一切可借鉴的知识成果为基础,以“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日常生活新闻与非日常新闻”“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为统一对象,以建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新闻学”“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新闻学”“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新闻学”“交叉性或跨学科性更强的新闻学”为基本目标,去建构自主性或主体性更加突出的中国新闻学。如此,面向未来的中国新闻学,才有更大可能建构起比较系统完备的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6期,原文约15000字,标题为《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建构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gHa6bI-8sme9435XOO0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