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星河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思想文化,其间意蕴深刻的“器”和“渔”之妙喻,阐释的恰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进入“收官期”,必将迈入巩固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收获季”。当此之时,全党充分认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等重大要求的重要性,从而深入“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党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意志,把握圆满实现学习教育要旨的思想方法。
——《把握圆满实现学习教育要旨的思想方法》朱亮高(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总书记对江苏创新发展的殷切希望,极大地激发了江苏干部群众“打头阵”的信心和动力。我们要深刻领悟“打头阵”的重大使命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扮演好关键角色,向“精”深耕、向“新”驱动,抢占“打头阵”的制高点。
——《拓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新路径》苗成斌 沙勇(作者分别为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和执行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亿万百姓福祉。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构建与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既是保障民生的现实需求,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李赛红(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见

区域特色产业链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靖江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长期积累和发展优势。然而,随着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和技术迭代加速,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镇长团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通过选派高层次人才到地方挂职,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发展合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以“镇长团服务”助推特色产业链发展》苏 薇(作者为靖江市政府党组成员〈挂职〉、泰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实现正义为价值引领,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平等共享、国与国合作共赢的正义秩序。
——《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意义》徐海红 易洁(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状况不仅牵动“万家灯火”,更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辅导员作为就业育人中坚力量,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着力发挥三重角色作用,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重角色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马慧子(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智融合迭代劳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推进“五育融合”、培育新时代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主动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新路径,绘就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的现实图景。
——《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肖 薇(作者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
智库

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统筹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要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建设,江苏须把“深度融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惠及民众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品牌,加快推动更多民生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深耕“小而美” 推动“一带一路”民生工程建设》芮国强(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