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淳区桠溪街道一片郁郁葱葱。作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多年来,桠溪街道如何以生态赋能乡村蝶变,

“七彩桥李”:茶香幽幽敲响致富之门
“发芽啦,采茶咯……”每年春季,随着一道悠长的采茶传统民俗“喊山”声起,桠溪街道桥李村的千亩有机茶园便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在茶垄间,采收、分拣春茶鲜叶,一派丰收景象。
“茶园通常从3月中旬开采,一直持续到4月下旬。常常是茶叶还没开采,订单就已经不少了。”站在茶园中,桥李村党总支书记戴文韬谈及茶叶供不应求的秘诀时说,“生态有机是关键。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茶园已连续20年被认证为有机茶园,这在全南京可是唯一一家。”
桥李村位于高淳区东部丘陵山区,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1991年,村级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仅300元。“以前就是种田,还有就是开垦一点山上的荒地,种玉米、地瓜、黄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民张小朱说。
转机始于“环保扶贫”,2007年,村里关停污染企业,由村集体牵头组建高淳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采用“村办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将200亩的零星茶田拓荒成如今1210亩的有机茶园。
同时,茶园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生产加工,全程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团队合作,结合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长等综合因素配制有机肥。“早在2005年,咱这儿的碧蓝针、碧螺春等茶叶就拿到了原环保部颁发的有机茶证书。”谈及此,戴文韬话语轻快,“这些年,茶园经营收入也从最初的不足20万元涨到了65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采茶季务工一季可增收约 6000元。”
凭借出色发展,高淳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屡获殊荣,从国家级示范社到省级畅销品牌,再到市级“双优”称号,荣誉见证成长。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3万元,远超街道平均水平。
有机茶带来的效益远不止销售利润。近年来,桥李村以茶园为依托,从单纯“卖茶叶”延伸到“护生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以慢城生态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核心,依托“春茶夏花秋果冬笋”特色,桥李村延伸产业链,实现农旅融合,近三年5万人次的游客量,让“慢城茶乡”品牌声名远扬。
目前,桥李村不仅有虫情测报仪、远程操控水肥设备等,同时计划建设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能够调节园区小气候,还能同步实现光伏发电收益……20年坚守中,桥李村以“生态+智慧”双轮驱动,书写了“以绿生金”的生动实践。
石墙围:一个民宿村里的“诗和远方”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步入桠溪街道蓝溪村石墙围自然村,一栋栋乡村民宿掩映在绿荫中,一步一景美如画卷,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这两年,来我们村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节假日,进村的车辆排成长龙,如果不提前预订,根本订不到房间。”蓝溪村村委妇女主任王陈介绍道。
然而,十多年前,石墙围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房屋破旧,环境杂乱,面临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等发展难题。尽管身处国际慢城核心区,却难寻发展之路。
转折始于2013年,石墙围充分挖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依托地理区位、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随着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不少村民抓住机遇开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墙围人,村民张富强十多年前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我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9月开业,到年底就收入6万多元。近几年每年毛收入更能有个20万元。”张富强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时感慨不已。
既要勇于求变,更要执着求精。2020年底,村庄启动提档升级计划,对整体环境与道路系统展开全面优化。同时,针对7家基础相对成熟的民宿,通过个性化设计打造“一户一格局、一户一亮点”的特色,全力将石墙围村建设成精品民宿示范村。
在优化环境、打造特色民宿的同时,石墙围村也积极借力政策东风,探索民宿产业与多元业态的融合路径。作为南京61个职工疗休养基地之一,乡村将民宿与疗休养结合,打造“世外桃源”,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全村56户中17户开起民宿,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打造了新样板。
大山村:每一家农家乐都有滋有味
从桠溪慢城入口出发,沿蜿蜒山路驱车十五分钟,一座藏于大山与小山之间的古村落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坐拥“两山一庙一戏台、六塘两库一古井、古村古树古建筑、美景美食美人文”的桠溪街道蓝溪村大山自然村。
“搁十年前,谁能想到石头缝里能长出金元宝?”蓝溪村党总支书记张波感慨万千,“如今连老祠堂都成了网红打卡点,农家乐里的土灶菜香飘十里,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大山村的蜕变,始于对“两山”理论的深入践行。近年来,村里紧抓国际慢城发展机遇,以“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为理念,蹚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振兴路。
农家乐是最先冒头的“金点子”,且处处透着巧思——家家保留青石板院、木格窗棂的古宅风貌,院内老石磨旁晒着新收的笋干,连桌椅都用本地老樟木打造。主人家见客人进门,总系着布围裙笑着迎上来:“快坐快坐,咱们这都是现摘现做的新鲜味!”
2021年底,蓝溪村启动大山村转型提升工程,一方面通过规范管理培训提升民宿服务品质,另一方面深挖生态人文优势,让古建焕发新生、古树见证变迁。从2010年的6家农家乐,到如今46家特色民宿集群,大山村农家乐经营者人均年经营性收入达7.6万元,带动586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6万元。
如今,漫步村中,既有“两山一庙”文化长廊讲述乡村故事,又有修缮后的古戏台演绎民俗风情,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这份耕耘,让大山村接连斩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殊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昔日的偏远山村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大山村用实践证明,守住绿水青山,做活文旅文章,就能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正如桠溪街道环保办主任赵春平所言,“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桠溪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路子认准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青海日报记者 王菲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