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这件复刻版南京“十里秦淮”,扬州藏了四百年
2025-07-13 15:0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晨  
1

“苏超”下周重燃战火,扬州和南京将迎来“对对碰”。历史上,两城唇齿相依,渊源深厚。经常有到扬州的南京朋友会发问:“你们扬州怎么什么都有?杭州有西湖,扬州就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就有小金山;南京有秦淮河,扬州居然也有条小秦淮河。”于是扬州和南京之间又一桩历史“悬案”浮出水面——扬州小秦淮河和南京秦淮河是什么关系?

扬州小秦淮河大东门段。 张晨 摄

其实这个问题,从清代开始,扬州就有许多文人开始研究了,但结果却是,一研究一个不吱声。清代人李斗深入研究了扬州鼎盛时期的各种地名掌故、人文风俗,写下了著名的《扬州画舫录》,这本书至今还是人们了解鼎盛期扬州城具体状况的历史资料。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本权威的资料,其中对小秦淮河名称的由来只用了9个字来表达研究的失败——“小秦淮之名,不载志乘”。意思是,关于名称的由来,在官方史志文献中没有记载,无从考证。

那么口头上的流传呢?也有一些扬州文人去民间打听,得到了明代人林章的诗句“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于是大家又查了典籍文献,发现扬州小秦淮河的说法,在清康熙朝之前还没有出现,那么可以证明这句诗里的秦淮水说的是南京秦淮河水,所以就有人就此推论,扬州小秦淮河的源头是南京秦淮河,所以得名由此而来。

扬州小秦淮河畔杨柳依依。 张晨 摄

对于两条秦淮河同源的说法,现代人打开地图就能发现,“是不可信”。扬州小秦淮河位于城北护城河和城南古运河之间,何况扬州和南京之间还隔着长江,说是同源,太过牵强。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扬州小秦淮河名称的出现,几乎和瘦西湖、小金山、白塔晴云等同步,而后者这些景观,基本是扬州盐商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的,为了讨皇帝欢心,在名称和形态上都对外地著名景观采用了“借景”。由此可以推论,小秦淮河的得名,也基本属于当年“流行”的复刻之举。

南京秦淮河。 张晨 摄

虽然扬州小秦淮河的得名极可能是“复刻”,但这条河对于扬州城来说却如肱股梁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扬州旧城以东至古运河一带发展成工商业区,倭寇经常来此抢掠。为抵御倭寇,保护商贾百姓安全,扬州知府石茂华发动商民百姓修筑新城。扬州城由此跨过小秦淮河向东扩展,直抵流经城东的古运河边,即今东关古渡的位置。明新城和明旧城以小秦淮河为分界,在明代这条河被称为新城市河。扬州城延续至今,如今5.09平方公里的广陵古城基本覆盖了明新旧两城的范围,而清代得名的小秦淮河则是广陵古城内唯一存留的内城河。

明清扬州因为盐业处于鼎盛时期时,小秦淮河两岸也与南京秦淮河一样,成为城中风流繁华之地。清代诗人王士禛说小秦淮:“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小秦淮河岸酷似南京秦淮一线两岸的风格,沿河小桥、建筑众多。《扬州好》词中有一首道:“扬州好,新旧二城遥。郎住连墙双脊庙,妾家三步两个桥。莫道路蹊跷。”说明小秦淮河上桥数量之多。小秦淮河像一条龙,而横跨其上的11座桥就是龙的各个关节,紧密相连。

扬州小秦淮河上的小虹桥。 张晨 摄

河里游船来往如梭,白天游人不绝,晚上灯火通明,笙歌盈耳,通宵达旦。这一带商铺林立,以盐商宅邸、古董店铺、绣坊绸庄闻名。扬州工名闻天下,有玉雕、漆艺、刺绣、剪纸、制花,多数匠工居住在小秦淮河沿岸的一巷至十巷里,或于两岸开设店铺和作坊。扬州制作香粉也很拿手,明代的戴春林香粉铺和清代的谢馥春香粉铺都开于小秦淮河畔。《何有轩文集·柘园记》记述:“吾扬新旧两城,四方所称繁华地。而小东门外,又甲两城,寸土拟于金玉。”文中的小东门外即今天广陵古城甘泉路、国庆路一带,也是20世纪80年代扬州的商业中心。

更新中的扬州小秦淮河两岸。 张晨 摄

南京秦淮河孕育了《桃花扇》,而扬州小秦淮的碧波秀水也催生出了爱情佳作《浮生六记》。《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曾“随侍吾父于邗江幕中”,后又在盐署代司笔墨,他将爱妻芸娘接到扬州,就住在小秦淮河岸边的大东门附近。然而,芸娘红颜薄命,最终芳魂流落扬州,葬于城西金匮山。沈复后来写下《浮生六记》纪念芸娘,却仍不能抚平丧妻之痛,经常回到扬州芸娘墓前痛哭祭奠。

今天,扬州小秦淮河正迎来新生。扬州广陵区实施了小秦淮河保护更新项目,疏浚整治河道,规划更新两岸风光,把小秦淮河打造成历史可阅读、文化可延续、空间可体验、生活可提升的城市更新样本。如今,小秦淮河岸两边开设有多家民宿,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体验枕河人家的生活,听潺潺小秦淮河水叙述过去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