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U35,硬核科技界的“青春风暴”
2025-07-11 21: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频萍,张宣  
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之大者”;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是战略支撑!在江苏这片创新沃土上,一场由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掀起的“青春风暴”正澎湃激荡!近日,由省委人才办指导,团省委联合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共同推出的江苏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对象首批名单揭晓,184位U35科创新锐脱颖而出!他们,是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青年生力军!

江苏沃土:青年英才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江苏,拥有全国最多的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四连冠”,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半壁江山,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领跑全国,南京未来网络、苏州纳米材料、常州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高地声名鹊起……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以“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为青年科技人才大展所长搭建了大可作为的广阔舞台。

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维活跃、技术敏锐度高、跨界融合能力强。首批脱颖而出的184名“U35培育”对象,平均年龄仅33.4岁,67%拥有博士学位,37%已是科技企业创始人,100%手握核心技术转化成果,全部来自重点产业集群、科技领军企业、前沿学科平台,构成了江苏新一代产业青年创新力量的“旗舰配置”!如何让这些绩优“潜力股”加速成长为产业“顶梁柱”?“U35培育”针对性地构建了全周期多维度赋能体系。

“U35青创学院”——打造专属科创“梦工厂”

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初心,深入大科学装置见证国之重器,在科技项目现场沉浸式学习。为培育对象打造“行走的课堂”,让理想信念在实景体验中扎根,让投身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联合知名科技商学院,推出“宏观趋势+产业解读+企业管理+创业沙盘”四位一体课程。“集中授课+标杆企业游学”的创新模式,帮助培育对象架构产业认知全景图,掌握科技创新实战方法论。

组建由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资深投资人构成的高层次导师团,开展结对培养。导师们将用最前沿的产业洞见和最鲜活的实战经验,给予培育对象精准“传帮带”。

“U35科技成果直通车”——对接产研合作“零距离”

建立“产业需求—人才成果”动态匹配数据库,走进市县举办“U35科技成果直通车”,以“揭榜挂帅”激活创新动能。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米”,让青年科学家的专利论文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江苏大地上结出产业硕果。

常态化举办U35青年人才沙龙,既是前沿技术的“分享荟”,更是优势互补的“对接会”。在这里,青年才俊展示彼此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各自真知灼见,拓展跨界合作的无限可能。

共青团联动人才、科技、工信等部门举办“对话厅局长”,帮助解读政策,提供精准支持。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现场答疑”三维模式,重点解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支持等政策,努力实现“精准匹配、直达推送”。

优先推荐以项目核心成员身份参与省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赋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推动跨行业、跨平台、跨学科交流。培育对象在重大科研项目中获得“实战练兵”机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牵动协同”的角色跃升。

与“333工程”等省市重点人才工程相衔接。结合“选苗—育苗—壮苗”全周期培育,助力培育对象实现从“新锐”到“中坚”跨越式发展。

依托青联、青科协等组织体系,布局“综合全面+专业领域”的立体推优矩阵,让优秀培育对象获得更多脱颖而出“被看见”的机会。

U35风采:在硬核赛道上向“新”而行

紧扣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首批U35科创新锐正勇闯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6大主战场!他们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尖兵,是投身产业创新的先锋,是探索未来领域的闯将!

芯片堪称现代科技的“心脏”。江苏已建成“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总产值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部分企业封测技术位居全球前列,但一些“卡脖子”技术依然制约发展。他们正努力打破技术封锁,突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

张浩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东南大学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34岁)‌:他已‌攻克电磁干扰难题,研发“超构材料”技术,延伸至5G基站、智能汽车,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护航大国重器。他正努力做出新一代“超构芯片”,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技术真正用起来。

材料是产业变革的基石。江苏是材料产业高地,打造了我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形成了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等突破性成果。他们正在石墨烯、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潘远志(苏州博志金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南通志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24岁):他‌攻克异质材料界面难题,已创新全球领先表面处理技术;实现高端散热封装材料全流程自主可控,年产能亿件级,打破国外垄断,提高芯片寿命性能。他正研发新型芯片散热材料,建智能工厂,保障更多通信需求。

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江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力强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他们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为方向,持续巩固“江苏智造”雄厚基础。

王鑫(南京宇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34岁):他‌攻克超薄柔性传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已研发可拉伸导体实现8倍拉伸率;VR触觉手套精度达0.1毫米级,以35g超轻设计实现10小时持久续航,配合专用软件仅需10秒标定即可输出手部精细动作数据。他将带领企业拓展智能服装的海外市场,研发新一代柔性传感器,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新能源是碳中和的“发动机”。江苏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创世界纪录,氢能领域建成国内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充分展现了江苏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引领力。他们正加速钙钛矿光伏、固态储氢等颠覆性技术研发,打造零碳产业新生态。

邓哲(无锡领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33岁):带领团队深耕电池技术领域,聚焦动力电池性能优化与储能创新,通过材料改良和系统集成提升电池寿命与安全性,已成功转化20余项国内外专利,累计创收超3000万元。他计划扩大产业化规模,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应用。

人工智能正重构创造范式。江苏拥有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广阔场景,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成功落地江苏。他们正努力创造企业共享AI红利,链接工业数据孤岛。

梁航(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总监,34岁):他作为企业创始人汪待发团队核心成员,打造中国“脑科学利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捕捉微弱信号能力强大;服务全国1000余家机构,稳居国产同类销量冠军,有力推动脑机接口等前沿应用。他正深耕脑科学设备研发,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开发精准诊疗方案。

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医疗产业格局。在生物医药领域,江苏同样是“优等生”,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新获批创新药数均居全国第一。他们正在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落地双向发力,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谭淞文(江苏道宁药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35岁):‌他突破药用乳糖产业化核心技术,打破长期进口依赖;产品成为80余种国家基本药物核心成分,国产市占率第一,保障民生用药供应链安全。他计划建立国家级医药辅料储备中心,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3个供应基地。

这些平均年龄33.4岁的年轻人,在太湖实验室调试深海装备,在苏州纳米城攻关量子点显示,在南京生物医药谷编辑细胞基因……他们书写的,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江苏样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张宣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