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暑期文身、穿孔热背后的冷思考:是青春印记还是成长迷途?
2025-07-11 07:1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珺璐  
1

进入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文身、穿孔的话题格外火热,线下文身店接到的询问、预订也明显多了起来。这些在网上备受追捧的“青春印记”,却可能会被现实深深刺痛:激光洗文身留下的难以洗去的疤痕、求职时被拒的无奈、他人异样的目光……当“我的身体我做主”遇上认知局限,当盲目跟风取代独立思考,所谓的“个性表达”,或许只是成长路上的一场迷途。

文身与穿孔作为身体装饰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过去,毛利人用图腾文身传递文化,借穿孔彰显身份、承载信仰,使其成为文化、审美与成年礼的重要象征。现在,不少成年人把文身与穿孔当作艺术创作和情感寄托,承载个性与意义,展现出文身文化积极、个性化的一面。然而,当这种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时,却引发了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我的身体我做主?

见到任翔(化名)的第一面,很难不被这个14岁男孩左臂上的般若文身吸引。尽管已清洗过两次,这个去年10月留下的印记依旧清晰,与他稚气未脱的脸庞形成鲜明对比。

文身图案和文身师的联系方式,都来自某短视频平台。任翔记得,当天本是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朋友去文身。在朋友“怂恿”下,任翔动心了,在网上随手选定了一个图案。得知两人未成年,文身师阿虎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室操作,而是将两个孩子带到附近的理发店后间。没有任何消毒措施,刺耳的嗡鸣声中,带着油墨味的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短短10多分钟,一个带着血色渗痕的图案,便从任翔的肩膀一路蔓延到肘部。

近年来,在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文身、穿孔这些曾一度被视为“叛逆符号”的行为,正悄然渗透青少年群体。打开某热门社交平台,花臂、满背等炫酷文身视频和穿孔视频扑面而来,评论区挤满询问联系方式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未成年用户留言:“初中生能做吗?”

在985高校就读的小新(化名),也曾是这场潮流的追随者。高三那年,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明星的穿孔造型后,瞬间被那份“不羁”吸引。她瞒着父母,在评分较高的文身工作室打了6个耳洞。“我是班里第一个这么做的,同学们觉得很酷。”这份“独特”很快引发跟风,之后陆续有同学效仿。高考结束没多久,她又尝试在嘴唇和舌头部位穿孔。

“不同部位痛感差别很大,耳桥最疼,舌钉比唇钉更痛,尤其是恢复期。”小新向记者描述,穿孔初期新鲜感强烈,但随之而来的是现实困扰:唇钉反复发炎肿痛,不得不停止佩戴;舌钉曾出现松动,有一次险些脱落误吞……

“来的基本是年轻人。”七月(化名)在南京开文身店已有3年多,平时也提供穿孔服务。店里的客人有朋友介绍来的,也有看了工作室的社交平台账号,被上面的文身图案吸引而来的。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定制个性化的文身图案,提出想法,由她来画图。从象征蜕变的蝴蝶,到代表守护的船锚,顾客总能赋予图案特殊意义。

她还关注到,目前网络上非常流行“旅扎”。文身师一般没有固定的工作室,主要宣传和接单渠道就是网络平台,哪个地方集中了几位客人,就带着装备去,边玩边工作。“卫不卫生、安不安全,全看文身师职业素养。”

为何文身、穿孔对年轻人甚至青少年有如此吸引力?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爱武看来,文身、穿孔作为亚文化符号,天然带有与主流文化对抗的属性。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极易将外在修饰等同于个性表达、“个性宣言”,在跟风效仿中寻求群体认同,甚至将其作为融入特定社交圈层的“通行证”。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跟风文身,多是因心智未熟、阅历尚浅,易被外界左右。事实上,当他们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理性思考后,也是有能力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

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杨梅在办案中发现,在网络上,部分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以文身为荣、耍酷装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则旷课逃学、混迹社会、好勇斗狠、寻衅滋事、聚众斗殴……问及原因,这些孩子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很酷”“看起来不好惹”“不用人管”“感觉自己长大了”……“大多时候,他们都是一时意气,事后都后悔。”杨梅说。

洗不掉的疼痛与代价

大学期间,90后李糖(化名)先后在手腕、腰、肩膀等部位文了鲸鱼、向日葵等七八个图案。彼时的她不会想到,这个看似酷炫的决定,却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家里好不容易托关系找的第一份工作,就因为文身泡汤了。”李糖无奈地说。

可文身容易,清洗不易。李糖曾咨询过洗文身,可比文身痛苦数十倍的清洗过程,以及几十万元的高昂费用,让她望而却步。后来,李糖入职国企,为了不让文身暴露招来同事异样的眼光,即使夏天她也总穿着长袖,实在遮不住的地方,就用厚厚的粉底遮盖,“‘可见’的文身成了无形的枷锁。”

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周炳荣在门诊中留意到,近两年来,前来洗文身的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大多数人是因为考公、参军、升学等现实需求,想要消除文身带来的影响。”周炳荣介绍,目前文身清洗主要采用激光技术,但这一过程漫长又痛苦——治疗需进行5—10次,每次间隔3—6个月,全程下来至少1年多,而且很难达到100%清除。“蓝黑色文身相对容易清除,而绿、紫色及混合颜料难度大,文身的深浅程度,也影响清洗的难度。”周炳荣说。

事实上,文身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清洗痛苦、费用高,限制参军考公等显性问题,一些潜在影响可能造成更大伤害。南京市玄武区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协会秘书长吴帆发现,一旦进入社会评价体系,不少有文身、穿孔的年轻人会迅速被贴上标签,逐渐走向边缘化,遭受各种负面评价。“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这种负面评价容易让他们将这些负面标签内化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的拉拢对象。”吴帆说。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首犯未成年人文身率高达35%,而屡犯或团伙头目级别的未成年人文身率更是达到惊人的80%。当地打掉的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组织中,身体标识与越轨行为的深层关联尤为明显——新成员入伙前,必须在眉心刺上天眼图案。当然,文身与违法犯罪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只是部分存在成长问题的青少年会将其作为不良群体的身份标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文身的规范认知还体现在职业准入领域——参军、考公等对文身的限制,这更多源于军事纪律要求、公职人员形象规范等具体岗位标准,与行为本身的价值属性无直接关联。

长期与孩子打交道,宿迁市双蔡学校党支部书记徐守彬发现,不少文身的孩子其实并不明白文身的意义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很多职业院校拒收文身学生,“1/3以上的孩子文完没多久就后悔了。”

引导孩子认清后果再选择

“当时他拿着PS过的身份证,说自己满18岁了,我一个开店的怎么核实?”文身店老板张某在法庭上辩解时,仍带着侥幸。去年3月,14岁的方晓(化名)在一群同伴簇拥下走进店里,尽管墙上贴着“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的标识,张某还是收下了这笔800元的订单。法院最终判决其赔偿2.4万余元,理由清晰:“经营者对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服务,负有更高的审慎义务。”

面对文身带来的种种困扰,如何避免更多青少年陷入其中,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未成年人文身早已不是私事、家事。早在2022年,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在江苏,一系列治理工作正在开展。比如,继2021年提起全国首例为未成年人文身公益诉讼案后,宿迁今年启动“未成年人文身去除支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提供“支持起诉+司法救助”双重保障,目前已帮助15位少年踏上文身清洗之路。2023年以来,苏州检察机关已立案审查与未成年人文身治理相关的公益诉讼案件20件,直指文身店违规接待、未核实年龄等行业乱象。

5月15日,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法官周琨审结了一起违规为未成年人文身侵权案件。案件背后暴露的家庭教育缺失,让他格外揪心。15岁的张乐(化名)在父母分开后,与靠打零工为生、沉迷饮酒的父亲生活。孩子夜不归宿、结交不良朋友,父亲却很少过问。最先发现孩子文身的,还是司法社工。“家庭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失守,孩子就会暴露在风险之中。”在周琨看来,家庭教育缺失不仅让未成年人失去关键引导,更使得后续司法和社会保护陷入被动。“预防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家庭教育必须摆在首位。”周琨说。

采访中,不少专家对社交平台的“滤镜效应”表达出很深的担忧。在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中,文身穿孔被包装成“独立自由”的标签大肆传播,却刻意隐去了洗文身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以及就业升学时可能遭遇的隐性歧视。孩子们看到的是所谓的“自由”,却看不见背后的代价。

如何治理?显然,从家庭监护的第一道防线,到商家的社会责任,再到监管的制度设计,唯有多方协同治理,才能帮助孩子在潮流诱惑中守住理性的防线。

在吴帆看来,疏远比堵更重要。“未成年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我们要尊重接受这样的客观事实。”与其限制文身、穿孔展示,不如更多去探讨这些标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更多真实的案例,让孩子们了解其危害,认识到慎重选择的重要性。“这里不涉及对文身的文化审视,而是更想强调选择能力,真正的自由选择,应是清醒认知后果后的理性决定。”她建议,家长、学校、监管部门等需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将情理法贯穿教育始终,注重健康的审美熏陶,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新鲜事物。

“当孩子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不再只是炫酷的文身特效,而是文身后难以消除的疤痕、因穿孔感染而肿胀的嘴唇,或许才能真正明白,个性的价值从来不在于皮肤上的装饰,而在对未来的理性选择里。”陈爱武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胡兰兰 顾敏 青海日报记者 王菲菲

标签:
责编: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