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区里,拼出江苏“十三太保”更动人样子
2025-07-10 21:0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耿联  
1

7月6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一篇题为《深读“苏超”|江苏13市为何“个个能打”?差距曾经有多大,现今就有多美好》的原创稿件。“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以《别再误会!江苏13市从来就没有“二级财政”之说》为标题进行了全文转发。

这篇稿件在互联网上引起读者强烈关注,仅“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数很快就突破10万+,目前有2700多名用户转发,220多人在评论区留言,上演了一幕“评论区更精彩”的真实版。

平心而论,这篇稿子朴实无华。文章主要是针对“苏超”火爆引发外界对江苏13市个个都很强的好奇,以及“江苏13市都是二级财政”的误解,通过历史回顾、数据对比、事实陈述,把江苏30多年来为解决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而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江苏13市一直以来南北携手互助的兄弟情深,把今天江苏13市个个都憋足“要争气、不服输”的拼劲,进行了客观真实地表达。

一篇5000多字的长文,在短视频、微短剧成为流量密码的网络上,本不占优势。但为何这篇稿件会打动读者?一条条翻阅网友们的留言,答案逐渐清晰。

耐心阅读这篇文章的万千网友,很多都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江苏人,或者曾经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人。大家都对江苏走过的这段艰辛打拼之路有深深感触,都对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们的吃苦耐劳、崇文重教、不甘落后、不屈不挠有着切身体会。

网友“沁荻”说,“几次感动想落泪,原来江苏的十三太保发展如此不容易。小的时候就听说苏北很穷,最近去苏北旅游没想到发展这么好了!原来这当中有这么多故事,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努力。你们都是无名英雄!希望江苏越来越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很多网友真情流露,“看了几遍,不禁泪目。”

更多的人是回忆过去甚至是儿时的难忘事,有的则不惜写下长长的文字感慨家乡今昔的变化。而在这些真情流露的回忆和心声里,“苏大强”和“十三太保”的样子具体而微,甚至触手可及。

关于苏南苏北曾经的差距,很多人至今仍留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名自称出生于1989年、来自淮安的网友“解玉双流”在评论区写下一段儿时回忆:“小时候老家年年夏天积涝严重,基本上只能天天光脚光腿上学出门,我爷爷、父亲小时候,家家户户出人去挑河泥,吃住都在河堤上,兴修水利、造桥修路,两三代人几十年的接续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发展。

这段话引发不少网友共鸣,很多人在这条留言下继续回复讨论。网友“苍尔”说,“以前黄河夺淮入海,给苏北留下的大面积黄泛区,没有老一辈的人挑河治理水系,根本没法发展。”网友“Coulson”也表示自己来自苏北农村,他在留言中提到,小时候家长们都有一个任务叫做“扒河”。

这是一个如今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经查询相关资料,“扒河”,也叫“上河工”,主要出现于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是人们对治理疏通河道的一种俗称。

“太阳一出红彤彤,队长叫我上河工……”苏北流行过的一首民谣,记录了那段历史。当时,男女老少齐上阵,一锹一锹,一铲一铲,车推人担,给河道清淤、加固河坝、筑高河堤,使得苏北地区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

网友留言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对过去的难忘记忆。

从曾经苏南苏北巨大的发展落差,到如今江苏13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今昔对比如此之大,这就是最真实的江苏。

难怪许多网友感慨万分。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作为宿迁长大的小镇做题家,现定居苏州,文章里的南北支援,看得我鼻子发酸热泪盈眶,宿迁加油、苏州加油、江苏加油、中国加油!以一域之光,为全国添彩!实现老一辈期待的一起共同富裕!” 一名网友在评论区留下长长的体会。

这段“来时路”,透过网友们切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愈发清晰。

比如,关于曾经出行之难。“记得那时候的南通是真的‘难通’,去南京是轮船,坐一夜,早上到中山码头。”“我05年去盐城,连火车都没通。”“二十世纪90年代,我从启东到上海要16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半小时。”“1988年,我在徐州矿大学习,早上7点从连云港坐绿皮火车,下午四点半到徐州站。”“当年去苏南打工,只能坐大巴车,朝去夕到,晕车的更是痛苦得不得了。”

又比如,生活环境的变化。“前几年,盐城还是砖瓦房,这几年政府重新建设新农村,变成白墙黛瓦的小别墅了。

一位网友还分享了一个照明灯的故事。2005年他去宿迁报名上学,发现沿途很多人家用的还是老式灯泡,就问爸爸:为什么不用日光灯呢?得到的回答是,“日光灯需要额外整流器,有问题维修更换成本高。”这名网友对此感慨不已:“细节看出经济差距。当然,现在的苏北,发展得很好了。”

确实如此。曾经的苏北,在城乡面貌、基础设施、百姓生活水平等都与苏南有着巨大差距,正如文章提到几年前苏北农村还有不少农户住在单砖石棉瓦的破旧房子里,在民生保障的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中西部省份。

正因这样,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后的3年内,有约30万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告别了土灶、旱厕、茅草屋,住进了干净整洁的“农民别墅”,有的还搬去城里住进新建居民小区。

苏北城乡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评论区部分网友这样描述:“所言非虚,我是1968年从无锡去苏北盐城的大丰插队的知青,原来荒凉的盐碱地、农民居住茅草屋……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交通发达、高楼林立,成为旅游开发区了。”“五一期间去连云港旅游,给我的印象是城市面貌朝气蓬勃,功能布局井然有序,人居环境跟苏南已无太大区别。

来自盐城的网友“Shawn”连留3条评论,说文章描述的内容,和他小时候经历的一模一样。“小时候干部说要建铁路,一家至少捐款10元,我们都踊跃捐了!一个农村家庭年初养两头猪,年底卖,也就800(元)左右!我们家亲戚在上海,年底我爸打工回来,带了好多旧衣服回来,我们都很高兴!唉,不能回想当年!

根据这名网友在留言区的描述,家乡的落后曾让他一度选择奔赴苏南大城市:“不回老家,因为太穷!”2018年,他又选择回到老家,参与建设家乡。“看着高铁站,高架、快速路陆续完成并使用,真的很欣慰!

苏南苏北缩小鸿沟般的差距背后,是持续多年的南北挂钩结对帮扶。江苏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演进,拿出的各种实实在在举措和行动,这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执着,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扉。

网友“放长线钓大鱼”说,“宿迁本来就是江苏省建市最迟的一个,发展落后,能成为今天的百强市,扶贫的省和市功不可没,我们宿迁人心怀感激。”老家在宿迁、工作在淮安的网友“山花烂漫”也深有同感,他说:“感谢多年来苏南老大哥们对淮北地区接续帮扶,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苏大强’更大更强。

还有网友“老杜”有感而发:“没有省内南北帮建苏北不会发展这么快,只有在江苏省内生活过的人才会知道省内没有(网传)那么‘内斗’,苏北每个县都有苏南合作建设的园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没有苏南的大力帮助怎么可能会有今天的发展。

网友“娜乌西卡”提及一段能源互助佳话:“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工业快速发展催生巨大能源需求。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资源型城市,其煤炭产量的80%长期调往苏南及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徐州不仅承担全省80%以上的煤炭供应,还贡献了60%的电力输出……

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评论区里,网友们还相互交流起了经验——

有的留言,“苏北发展起来,主要是得益于近20年来交通的改善+区域合作。

有的附议,“江苏的发展得益于区域协调、帮扶共进,而不是无序竞争。

有的感慨,“南京真的是宽厚的大哥,格局大不计较不吸血,和兄弟们一起发展。

有的表示,“外省人很难体会和理解江苏人的拼和快节奏,我接待过五湖四海的客户一致吐槽‘你们江苏没有夜生活’。

有的还打趣,“说到结对帮扶我讲个笑话:苏州结对帮扶宿迁,两个城市都没有机场……

……

今天的江苏,13市“个个能打”,也应验了老百姓那句“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的俗语。有网友说,“哪有天生的经济强市,都是大家一起努力拼出来的。”有网友跟帖,“撇开地理位置,江苏人吃苦耐劳一点也不少。苏超爆火不是偶然,是厚积薄发。

即便不是“苏超”的爆火,江苏的发展变化和不平凡历程,也已经在省外被看见、被羡慕。

评论区里,还涌进了许多一看就是外省市的网友。这些网友更多拿自己的家乡作对比,言语间既对江苏给予了溢美之词,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期待期盼。

网友“启明”留言说,因为同样历史原由,安徽南北差异一样如此,“作为曾经的一家人,苏大哥还要多带带我皖”。IP显示在广东的网友“蓝色天空”留言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向江苏学习”。IP显示在福建的网友“世津”说,“江苏是大格局,江苏各地市也是大格局,省内个顶个,还积极帮助省外……大家都是中国人,理应这样相互帮忙、连绵带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好日子要一起过,好前景要一起奔。这样的心声,就是一种力量。

正如一名网友留言写下的:“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还要接过接力棒继续奋斗。

那么,如何才能走好接下的路?或许可以从眼前“苏超”赛场上的激烈争战中寻找答案。

“人人都想当南哥!”“要争气、不服输!”让我们记住这些催人奋进的声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耿联 胡兰兰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