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即日起,由泰州市委网信办、泰州市社科联特别支持,新华日报社泰州分社全案执行的“向‘新’进行时•百企观察”融媒体新闻行动启动。调研组将深入泰州6个区市,围绕“寻找新质生产力”“奋进创新之路”等主题,通过一线蹲点采访、专家学者共商、融媒矩阵传播等形式,聚焦广大企业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和强劲脉动。】

很少有人知道,来自靖江的一家民企长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生产火箭发动机的金属容器。这是一种对品质要求极高的高精尖装备,容不得丝毫偏差。

这家企业,就是位于靖江市新桥镇的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创立至今,民生集团历经岁月洗礼,成长为全国闻名的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特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与多家世界500强及大型央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走进民生重工的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场景扑面而来: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控着各种精密仪器,在机械手的操作下,用于产品组装的21个配件自动装配,分毫不差,每天有1万多个新能源气瓶从这里产出,销往世界各地。车间里,一件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研发出来的智能高科技产品,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在其顶端刻印的黑白二维码,却是其全球通行的“身份证”。

在公司生产车间,总有一个人会在固定时间点对生产线进行巡视,他就是公司董事长、“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倪加明。从退役军人到明星企业家,他的多重身份写满拼搏进取。军人的气质品格,让倪加明和企业的奋斗历程熠熠生辉。
1984年,21岁的倪加明退役返乡,成为原靖江县钢瓶厂的供销员,他坚信没有军人完成不了的任务,连年被评为全县供销状元,还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供销系统优秀供销员”。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原集团公司发展遭遇危机,几百名职工即将失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倪加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竞聘上岗,接手企业。他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购置先进生产及检测设备,并带头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两年后就让企业扭亏为盈。

此后,民生重工大步迈向技术创新之路。面对第一张英国BP公司订单,他们经过14个昼夜的设计、修改、试制,最终成功制定了详尽的产品参数、标准、工艺,并因此荣获8项国家专利,成功收获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桶金。不久,全国气瓶技术标准协会液化石油气钢瓶技术委员会主动登门,邀请企业参与全国气瓶、压力容器、智能阀门标准的修订。
民生重工不惜重金引进人才,与多家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进军高端装备,先后为法国道达尔等10多家国际大企业配套,开创了中国高端定制化LPG气瓶出口的先例。此后,倪加明制订企业创新发展五年计划,从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节能环保、航天、军工、海工、核电领域高端特种装备行业进军。

近年来,民生重工坚持以数字化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特种阀门智能制造车间成功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该智能车间主要生产各类气体阀门,只需将原材料投入,机器就可以自动运转,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公司智能示范车间主任李勇介绍,目前这个车间智能化率超过九成,人均日产能约1万元。2023年起,企业又瞄准“智转数改网联”方向,将智能化生产线与数字化监测平台互联互通,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在民生重工,每年投入研发经费都达到企业销售额的5%以上。公司研发中心与上海核工业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装备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极大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企业销售、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复合增长率连续4年超过15%,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瞪羚企业”“江苏省五星上云企业”。

民生重工总经理倪飞表示,针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特种装备等军民多用高端装备的多品种、大批量的制造需求,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机器人焊接装备生产线的研发设计,致力于为特种装备行业智能制造升级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下一步,企业选择以“新技术、新赛道、新价值”为方向,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标准,借助智改数转重塑竞争优势,以价值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高端特种装备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商学院院长许小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民生重工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一大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与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型央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民生重工坚持不懈数十载,推出一批批行业精品,体现了对产品品质的高标准高追求,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壮大的强支撑。他们把创新因子植入传统制造企业,以创新开拓未来、制胜市场,倾力打造具有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智能高端特种装备企业。创新永无止境,民生重工的创业创新之路一直在延伸。


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始建于1966年,拥有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专业从事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核电压力容器装备、新能源储存装置等的设计、研发、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节能环保、核电、石化、海工等行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建有国家级气瓶压力容器设计院,国内领先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各类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68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12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百余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冯翼飞 孙龙
视频: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