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恋爱App对青年亲密关系的再造与规约
2025-07-10 15:10  来源:《传媒观察》    
1

编者按:在数字技术高度渗透的现代文明里,数字化的爱情交往实践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拓、该院硕士研究生董砚汶和马志豪在《传媒观察》第6期刊文,引入“技术-规则-人”三元互构分析框架,结合情感理性理论,深入探讨了恋爱软件(又称恋爱APP)中交往规则的再造逻辑和情感体验的形成。研究发现技术功能与青年用户在“以规则为媒”的互动结构中展现出方向高度一致的合力:技术先验性地规划亲密实践的脚本,并通过技术规则向用户传递;青年用户在情感关系管理与控制的理性诉求下,全面接受技术规则的暗示并主动对规则使能升级加码,最终塑造出如工业量产般面目趋同的爱情。研究中,规则视角的析出为综合分析技术与意志的角力提供了重要支点。

在数字技术高度渗透的现代文明里,“车马很慢”早已无力形容当下的爱情,取而代之的是在现代社会极致的时空压缩下、在社会生活节奏无序盲目的加速中,虚实互嵌且效率至上的恋爱模式。当代青年以恋爱软件(又称恋爱APP)为中介建维亲密关系的潮流便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象征着爱情互动的规则基准面临着由现实环境向数字环境转变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框架以规则塑造为媒介,巧妙嵌入亲密关系建维,与当代青年的情感意志缠绕交织、动态牵制,共同塑造着数字时代恋爱实践的独特形态。那么,技术与意志围绕行动规则形成了何种互构?又共同塑造了何种情感实践?这些都是针对数字亲密实践的研究领域尚未充分回应的问题。

本文以恋爱软件中青年用户亲密关系的规则塑造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引入“技术-规则-人”三元互构分析框架,结合易洛思情感理性理论的核心观点,通过对X平台为期半年(2024年3月中旬至2024年10月底)的漫游观察和对平台23位青年用户的深入访谈,综合考量数字亲密实践中技术规则塑造力与个体规则使能性之间的复杂张力与较量,并辩证性地考察数字亲密关系交往规则的再造逻辑和情感体验。

为保护访谈对象隐私,本文中均使用化名。访谈大纲围绕青年情侣亲密关系中的“日常互动行为”、“APP使用习惯与体验”、“情感期待”和“亲密规则”四个部分展开,并在访谈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追问。

技术隐喻:规则框景下的爱情脚本

恋爱APP是专为情侣打造的交往记录社交软件,主要分为恋爱记录、交往任务、实时报备和亲密建设等四个模块。恋爱记录模块提供纪念日、日常点滴、图片记载存储空间;交往任务模块对情侣活动提出参考与要求;实时报备模块通过定位、手机记录等技术,自动分享生活轨迹;亲密建设模块让情侣通过互动、虚拟“小家”共建、社区分享等方式,提升亲密度并参与排名。恋爱APP凭借技术布局和功能可供为爱情做媒,对亲密关系的建维方式进行规则性的组织和引导,期望产生将亲密关系与一系列规则符号进行亲密绑定,避免和减少亲密双方的不确定性的效果。

(一)程式化交往与任务导向

恋爱APP中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交往任务模块包括“100件小事”和“365打卡”两个部分。“100件小事”提供情侣活动清单,从日常小事到重大进展,要求情侣上传相关照片和文字完成打卡。而“365打卡”则是连续365天完成每日任务,情侣可领取奖励。如果说“100件小事”是恋爱中的节点性事件,那么“365打卡”便是串联起恋爱全过程的线索,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恋爱APP制定的程式化交往规则体现。

第100件事完成的时候我们两个激动坏了。(小正,男,20岁)

情侣恋爱必做的100件事!做完就结婚吧。(恋爱APP《心动日常》宣传口号)

任务导向的规则让亲密关系变得简单扁平,也让用户的恋爱价值认知发生了转变。“激动坏了”不是因为相处的幸福感,而是任务完成的结果,亲密关系欲望被程序体系异化,技术所暗示的并非人文交往规则,而是被程序化的任务体系:“完成任务”是活动的意图,“结婚”被设定为唯一终极目标,所以无论关系相处过程中的体验如何,追求“修成正果”是程式化交往所暗示的应然准则。

(二)实时报备与隐私披露

异地是恋爱的巨大风险之一。为维系关系稳定,X平台的实时报备功能模块应运而生。作为恋爱APP中口碑最两极分化的模块,实时报备可以详细地描绘出使用者的每日行动轨迹、可实时查看对方的位置、睡眠状况、起床时间、手机使用次数和时长等信息,但前提是亲密双方共同支付会员费用并彼此开通监督权限。换句话说,实时报备模块拟定了信息披露原则规范,赋予了情侣间查阅隐私的特权。

技术模块提供的双向可见性权限在情感社交场景中被等同于对情感关系的忠诚和信任。而当权限被赋予忠诚、信任、安全感等道德文化意涵后,“可查看”功能随之上升为一种亲密“特权”,隐私的披露与查看均成为了亲密关系中理所应当的行为。“小正”“杜小青”“龙虾”等均明确表示在使用本模块功能时没有隐私方面的顾虑,“刘菲”更是将隐私被查看视为关心的体现。

(三)量化机制与亲密竞赛

亲密建设模块是以“心动排行榜”为核心,吸引亲密双方频繁进行线上互动、提升用户黏性的核心功能。该模块按照情侣用户互动水平测得量化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所有情侣进行排名。亲密双方通过完成模块限定的互动任务,获取相应亲密值后自动进入“今日榜”、“本周榜”及“总榜”的排名。从排行榜背后的量化机制来看,虽然以亲密值为名,但测算规则本身所涉及的行动指标只覆盖用户间互动行为与频率,抑或是单位时间内用户活跃度,事实上与亲密关系质量或亲密度水平本身并无直接逻辑关联。

我感觉冲榜的同时也是在加深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芸芸,女,24岁)

通过规则与话语设计,“心动排行榜”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其创造价值,而用户也完全落入了其逻辑圈套,甚至期待自己的感情能获得更高的评分。

此外,“心动排行榜”针对所谓亲密值的标准化、量化的评估仅针对可由数字痕迹统计而得的行动表征,脱离对用户心理体验层面的数据捕捉,将抽象复杂的感情体验简化、具化为可见、可比较的理性数值。在功利性逻辑的驱动下,用户将亲密交往实践引向了脱离情感实质的竞争与内卷,从而形成了常态化“亲密军备竞赛”。

规则升级:情感理性下的掌控加码

在对APP的技术规则反复摸索之后,情侣间商定个体规则意味着就数字场景中的亲密关系交往规则签订“契约”。虽然这种契约常以“默认”或“默契”的形式出现,但亲密关系任意一方若对其无视或违反,都会形成一种“技术性无礼”,象征着对亲密关系的破坏。而研究者通过对X平台用户的个体规则商榷过程考察后发现,一种对技术规则全盘接纳,且以有效掌控亲密关系发展为目的,对交往规则人为加码的行动正在流行。

(一)情感反馈的强制要求

恋爱APP为亲密双方制定的程式化任务,在实际交往中被认为是应该做甚至必须完成的事情。而完成矩阵中某项活动并上传记录打卡并不意味着彻底完成任务,用户仍继续向亲密伴侣寻求情感反馈,对活动中的情感状态进行确认和评估。

通常是我来完成打卡,但是我会希望他也来页面留个言,说两句,不然我会觉得我在一厢情愿(维护关系)。(沐婷,女,24岁)

“100件小事”模块在打卡完成后,允许亲密账户对活动作出评价。案例中,“沐婷”将对方的留言回复动作认定为情感评价的关键指标,甚至建立起一套情感反馈的规则机制,明确要求伴侣“留痕”以证明为亲密关系作出的努力。可见,不论在实体活动还是数字交往场景中,情感反馈均被视为亲密关系交往中的关键部分。事实上,亲密关系双方对情感反馈的价值评判早已超越内容本身,赋予其更深层的意涵。

如果我发了他没看,当然会不高兴,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折射了一个态度问题……而且这个态度也应该是有标准的,比如你回复了没?是及时回复的吗?有遗漏吗?写了多少字,我都很在意。(陈尹之,女,22岁)

不论何种原因而未反馈,都将被象征性地认定为对感情的不重视,或是对亲密关系的单方面破坏。而相对于情感表达中的具体观点和内涵,人们似乎更为关注反馈行动本身,在意是否进行了反馈、反馈文本是否兼顾到了每一条信息、文本的撰写是否同等用心、文本长度是否符合期待等,这些对行为细节的指标化观察都成为对情感质量的评价标准,并被纳入对亲密关系的理性化验证与审查中,以此方式反复验证自我在情感关系中的价值地位。于是,实践中的情感反馈要求还在被不断强化,亲密双方逐渐不满足于强制性的情感反馈,还对行为强加上了时效性的要求,促使技术性无礼的进一步加剧。

(二)时效性的暴力升级

对情感反馈加以时效性要求,是以时间为依据对情感流动进行客体化赋值,以细致考察情感传递效率、进而估算情感价值高低的理性化操作。尽管除“365打卡”的限时任务外,X平台的技术规则并未给任何功能增设时间限制,但在实际使用中,情侣用户对亲密互动的时效性有着鲜明的诉求和相对清晰的标准。

我如果没及时回她消息,她可能会一直跟我吵,我就说晚一会儿不回消息会怎么样,她就会很生气。(兰亭序,男,21岁)

不及时回复意味着有别的事情比我们更重要,我会觉得很失落,这种失落感是比较得来的:我们的事情的重要性会被排在别的事情后面。(芸芸,女,24岁)

在未接收到回应的时间段内,焦虑情绪与不确定性甚至促使人们产生更加简单粗暴的推论:回应的时效性等于对亲密关系的重视程度,甚至等于对感情的忠诚度。如此一来,时效性进一步升级为量化情感的暴力工具,在技术保障的低成本信息传输条件下,监控回应的时效性似乎就是对亲密关系的实质性掌控。

然而,在亲密关系语境中,个体规则的执行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仅可依靠双方的配合度与默契水平达成,因此,一方若擅自违反规则,除另一方的情感或情绪化谴责外,不会受到任何实质性惩罚。这也就意味着在技术规则引导下的个体规则即便升级加码,行动者也无法完全摆脱数字交往场域中交流模糊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对此,青年情侣唯有凭借更加极致的理性化手段和更加强硬的个体规则,尝试夺回对情感关系的掌控感,从而形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三)作为道德权利的“可查看”

在数字亲密关系交往实践中,出于高效管理亲密关系的诉求,情侣用户正尝试借助软件功能和技术规则,将复杂的亲密关系降格为纯粹的道德实践,同时人为强化以“权利-义务”为结构的相处规则,一方面以方便计算的客观标准映射含混综合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为把控关系发展提供合理依据。这种对关系实践的降维操作集中于对“可查看”权利的合理化建构之中。

是我说服他开通的,我跟他说“你要是没有什么事,有什么不敢让我看的呢?”然后他就同意了。(懒羊羊,女,20岁)

给予对方“可查看”的权利被视作一种承诺。虽然在爱情中对道德元素的坚守的确常以承诺为象征性符号,但承诺本身须建立在行为主体的自主性结构之上。但在技术规则引导下,情侣用户针对“可查看”权利的商榷往往建立于“索取-回馈”互动结构中,隐私让渡的决定往往是在伴侣对证明信任与彰显忠诚的强烈要求之下被动做出的,既非自主,亦非有效承诺。

(查看定位)反而使猜疑多了一些。比如,有时候定位不准,我看到的定位是上一个,但是她跟我说她在下一个地点,我当时就会想她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兰亭序,男,21岁)

事实上,通过降格手段将隐私让渡与道德感画上等号,是对亲密关系中监视权力争夺的美化和掩饰。监视权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予个体极强的掌控感,但掌控感终归不是掌控力:“可查看”权限非但没有证明忠诚、守护信任,反而因信息流通迟滞而恶化了不确定感。这说明当人们在技术规则的引导下误将关系掌控权降维为监视权,势必在过度理性的监控需求中,逐渐丧失理解、共情与亲近的能力,陷入对失控的巨大恐惧之中。在情感理性的逻辑之下,关系失控恐怕是情感资产的最大亏损。

在数字亲密实践中,个体不加甄别地对技术暗示的规则全盘接受,并在个体规则的商榷中自行升级加码,妄图操纵和管理情感的收益杠杆,努力保证感情发展走向如愿以偿。而个体规则也反过来驱动平台的功能更新,例如针对一旦解绑便清零情侣账户,受访者提出“万一和好可能就会后悔”(最初,女,21岁)的顾虑,软件便通过付费的“数据恢复”功能作出回应。加码后的规则以用户需求的形式被满足,并被纳入新一轮的技术规则布局中,形成闭环。如此一来,技术与理性意志最终在规则层面达成互构与共谋。

但是,当人们越依赖技术工具,放大亲密关系中对自我价值、道德原则、情绪收益的理性追求,便越脱离浪漫爱情的体验式情景,并丧失对情感流动的感受能力。此时,人们对爱情迫切的考问实质上只是对仪式性情感操演锱铢必较的苛求,它与爱情的本来面目之间出现了本体感知力的隔阂。而在数字空间中“去人格化”的情感理性路径也无可避免地消解了相处模式的独特性,将亲密实践引向趋同的道路。

亲密趋同:规则再造下的批量爱情

在以规则为媒的交织互构中,技术与意志达成了默契的共识:给予亲密关系以操纵和掌控的工具,以理性支点撬动充满不确定的情感实践。最终,在对数字亲密关系相处规则的再造之下,爱情的面目严重趋同、失去灵韵,随之而来的情感贬值危机将现代亲密关系中的人们推入循环反复的困局。

主动采用技术媒介,并在使用中对技术规则最大程度地接受和内化,这是个体意志向技术规则主动靠拢的信号。在数字亲密实践场景中,相处方式和互动内容由程序框定,当用户对技术规则充分认同,并在功能指引下完成规定任务,甚至关系建维中对媒介预置任务和功能产生依赖时,就如同通过标准化的工业流水线,高效、可控地批量生产出面目一致的爱情关系。在技术所预设的制度性框架下,除亲密交往实践遵循同一套模式外,情感体验也在刻板、规范的量化逻辑下脱离感知主体、成为认知客体,人们丧失对爱情独特性的感知。

独特的交往习惯?我感觉没有吧,可能和其他人一样,不过你不和别人比,也就不在意是不是一样。(星落,男,20岁)

研究中,批量生产同质化爱情与数字资产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在亲密实践的数字化转向路径中隐藏着严重的情感贬值危机。通过对X平台数字亲密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行动主体复杂而独特的感性思维在与稳定、刻板的理性思维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而当理性化逻辑占据规则上风后,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飘忽不定的情感及情感感知能力(敏感度)等感性因素均被文化性地建构为现代社会高速、高压生活之下不受掌控的负累而不被接受。

到后面我没法从APP的互动中感觉到任何爱意和快乐了,而且我觉得这个APP也完全变得没有必要,可以说是一种负担,每天在上面花一些时间精力,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得到。(最初,女,21岁)

“最初”因无法感知情感力量而丧失了对数字亲密关系的价值信念,说明对情感的过度控制所导致的感知无能,终究导致情感价值的丧失。

情感虽非行动,但它附带着具体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为个体行动提供重要能量。然而,在自我功利主义的情感观念下,个体主动选择的技术工具和理性化手段,正尝试将情感从包括亲密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行动中根绝、分离,抑或有效限制其能量的发挥。长此以往,情感赋能行动、赋予行为人文意义的重要价值便消失在功利化、机械化的现代性生活模式中,行动者随之陷入更加浓烈的无意义感中;更进一步来看,当情感的贬值直接触发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意义感知无力,人们便无可避免再次陷入现代关系的不确定困局,循环反复无穷尽也。

即便寻找情感自我的征途总是曲折向前,但数字量产爱情背后存在的情感贬值危机是类似X平台的情感工具大行其道的深层原因,其代价则是逐渐降低的情感(绪)接纳度,乃至丧失感知力。数字化亲密远未满足现代人对幸福感受的追求,却纵容了情感资本主义对爱情观念的入侵和拆解,以及理性意志对人格本性的抑制和操纵。若沉迷于量产爱情,人们就可能最终失去爱的能力。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6期,原文约17000字,题目为《“以规则为媒”:恋爱软件对青年亲密关系的再造与规约》。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

【作者简介】陈 拓,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董砚汶,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志豪,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