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不看球,何为“苏超”狂?宿迁球迷们给出答案
2025-07-06 15: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旭晖  
1

交汇点讯  再过几个钟头,宿迁队将坐镇主场,迎战劲旅连云港队。球票早已售罄,全城热议,无数双眼睛正期待着19:30的开场哨声。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深思:在这股席卷全城的足球热浪中,许多呐喊助威最响亮、情感投入最真挚的,竟是那些坦言“平时根本不看球”的市民。从足球“小白”到铁杆“拥趸”,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苏超”又凭何种魔力,让一座城市陷入了这场全民热恋?

理由一:它足够纯粹

一种对体育精神最原始的感动

“在看‘苏超’之前,我对足球一窍不通。”宿迁球迷朱娟笑着说。但当她带着孩子第一次坐在奥体中心的看台上,那种山呼海啸般的热情瞬间击中了她:“‘苏超’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点燃普通人的运动热情。”

如今,她不仅场场不落,甚至计划给女儿报一个足球兴趣班,希望孩子能从绿茵场上学会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朱娟的感受,代表了无数“路转粉”的心声。

“90后”球迷庄强坦言,自己正是通过“苏超”才真正爱上了足球。“曾经对足球一知半解,但赛场上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我。”他反复提及一个词——“纯粹”。“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看到球员们对胜利的渴望,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纯粹的体育精神,太打动人了。”

这种纯粹,源于球员的“草根”本色。他们是教师、是工人、是学生,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19岁的球迷王滔说,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比赛回归了热爱本身。“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他们就是为宿迁荣誉而战的邻家大哥、身边兄弟。”当看到他们在场上不惜体力的奔跑与拼抢,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球技,更是为家乡拼搏的赤诚。

理由二:它属于我们

一场“为城市荣誉而战”的集体表达

“铁血铸城墙,兄弟如山背靠江,酒为胆歌作枪,宿迁儿郎战八方!”

为了今晚的决战,宿迁的球迷们早已“厉兵秣马”。就在几天前的夜晚,350名球迷自发聚集在奥体中心,进行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助威彩排。鼓手李任的鼓槌挥舞得虎虎生风,汗水浸湿衣衫也浑然不觉。“我们集中练习了五首助威歌曲,就是要把所有激情带到现场,为家乡球队拼到底!”

这份激情,早已超越了赛场。由宿迁球迷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的“苏超”战歌《宿迁加油》响彻街头巷尾;印有宿迁队徽的旗帜在私家车窗上迎风飘扬;吾悦广场的大屏滚动播放着助威视频;甚至幼儿园里也传来了孩子们稚嫩的加油声。

这背后,是“苏超”精准触达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城市荣誉感。正如球迷王鹏尧所感受到的,“苏超”通过“足球+城市IP+文体”的创新模式,让足球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城市文化的较量、地方认同的表达。

当西楚霸王一次又一次化身宿迁队的“代言人”为“苏超”擂鼓加油,喊出“为城市荣誉而战”的口号时,每一个宿迁人都与有荣焉,大家支持的不仅仅是一支球队,更是在捍卫自己家乡的名字。

理由三:它足够精彩

一场全民参与的“造梗”狂欢

采访中,许多球迷也感受到了,“苏超”的火爆,还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严肃面孔,衍生出一场趣味盎然的社交狂欢。

宿迁对阵徐州的“楚汉之争”,南京迎战无锡的“盐水鸭VS水蜜桃”……这些趣味十足的地域梗,让比赛充满了话题性和娱乐性,极大地增强了社交传播效应。球迷周洲最初只是为了看球员高驰,但很快就发现,“苏超”就像一个藏宝盒,不断有“宝藏球员”和趣味故事涌现,让他深深着迷。

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花式宠粉”,更是为这把火添足了燃料。凭球票免费游景区、为客队球迷送上专属文旅福利、城市之间互动、邀约……这些举措让观赛体验无限延伸,将一场90分钟的比赛,变成了一场持续整个周末的城市嘉年华。

再过几个钟头,当宿迁队与连云港队的球员踏上绿茵场,看台上数万名观众,以及全城无数个“第二现场”屏幕前的市民,将共同汇成一片蓝色的海洋。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比赛的胜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场足球盛宴中,找到了久违的集体归属感,再一次感受到了与城市同频共振的脉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标签:
责编: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