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AI+教育?
2025-07-05 22:3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频萍  
1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AI+教育?7月5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研讨会在宁召开,国内顶尖学府及行业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大计,共谋人工智能教学新范式。

从“我在世界”到“世界在我”

数智时代需要人机物三元融合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认为,应着重加强人工智能加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校办公室主任陈云松在致辞中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和产业实践创新场景,坚持学用结合,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

“数智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动力源,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理解新视角。”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教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内涵方面,提出了“六个一切”的新认识:计算融入一切、网络连接一切、数据表征一切、智能灵化一切、软件定义一切、可信泛在一切。通过纳入大量数据,进行认知层次升华,最终实现人工智能路径,推动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世界。

面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声音,吕建院士回答:“‘智能’一词由人类发明,‘人工智能’也是借鉴‘人类智能’而来。我们要区分好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智’要通过人来表达,二者之间找好平衡。”从朴素自然界到突破时空桎梏,技术的跨界融合孕育出新的世界观。赋能赋智的背后,是对现实趋向性规律的洞察,更是价值观的导向引领。从“我在世界”到“世界在我”的改变,是主动拥抱智能时代的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变革。

AI与多学科结合

专业素养与智能素养共成长

如何平衡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改革非即时性?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匡亚明学院、新生学院执行院长王骏介绍,南京大学紧跟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新形态,力求重新构建与新技术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体系,提升全体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领域的能力,尤其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和人文艺术领域。

南京大学采用“1+X+Y”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体系,即1门必修课,X层次人工智能素养课和Y层次人工智能前沿拓展课。从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的通识核心课,到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再到项目制的AI交叉应用课程。王骏表示,结合崭新的课程安排和教育体系,南京大学力求通过多学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实现全面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工具助力教学提质增效,教育教学过程进步。分层次、重交叉、强实践的体系方法,将学生专业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过程衔接,实现专业素养与智能素养共成长。”

研讨会上,各高校展示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以“‘AI+HI(人类智慧)’赋能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展开介绍。通过“AI+专业”和“AI+微专业”的培养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升级与重塑,构造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金天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数字化硬件设施,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人工智能教育,改进培养方案满足学校学生对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新质教育的需求。

AI工具平台“AI试炼场”发布

AI智能体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现场,由南京大学携手超星、阿里云共同推出面向南京大学全体师生的专属AI工具平台——“AI试炼场”的发布仪式在大会中举行。“AI试炼场”承续南京大学“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AI智能体无缝对接师生的课程学习、项目研究与管理流程、产业命题攻关,学科前沿探索,为南京大学在AI时代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提供助力。

超星集团创始人史超就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如何目标重塑与方法创新进行介绍,展示了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推出的多个系列通识课程,服务于高校通识教育建设,在AI实践中改造通识教育,为AI通识教育赋能。

阿里云高校合作总监郭伟杰着重于发挥计算和AI的技术优势,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以强大的算力助力高校AI人才培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实习生 黄雨康 徐子轩

标签:
责编: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