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的城乡之间,一场文化与体育交织的热潮正悄然兴起。一边是“苏超”绿茵场上激情四射的足球对决,点燃了全民热情;另一边,是一场场“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的文化演出,在县(市、区)的舞台上轮番上演。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却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和群众参与,让“家门口”成为最精彩的人生看台。



“文化联赛”,从“单兵作战”到“组团联动”
为了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更高效、更精准地走进基层百姓生活,今年2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磅启动为期整年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项目。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淮剧团、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市越剧团、扬州市扬剧团五家单位勇挑牵头重担,成为全省文艺资源的 “超级枢纽”。他们将戏曲、杂技、木偶、相声等十余类艺术形式巧妙串联,整合江苏戏曲名家经典唱段、省级以上获奖佳作以及优秀新创剧目等精彩节目,“打包”送到95个县(市、区)基层,打造出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超级联赛”。

过去,“送戏下乡”往往是一个剧团单兵作战,带着几出折子戏走村入户、走进商超。作为县区巡演牵头单位之一的省淮剧团一年有150场惠民演出,但在副团长顾飞看来,“家门口赏好戏”不同,它集中了全省优质文化资源,搭建了一个协作联动的平台,真正把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这不仅是送戏,更是送文化送体验,甚至是“送惊喜”。
此次,江苏省淮剧团负责盐城、宿迁、连云港三市20个县市区的演出任务。为了让每一场演出都更贴近百姓口味,江苏省文旅厅前期面向全省40余家文艺院团及群文机构广泛征集节目,精选名家名段、省级以上获奖作品、优秀新创剧目、经典歌曲等,建立了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文化资源库”,形成一份丰富多元的“文化菜单”。
如果说传统的送戏下乡更注重“有没有”,那么“家门口赏好戏”追求的是“好不好”。
杂技《炫・空竹》和《草原魂・顶》在动作设计和舞台表现上精益求精,既保留传统技艺的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小品《彩礼》作为优秀新创剧目,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社会热点,剧本经过多次打磨,表演自然生动,成为多场演出的“压轴戏”。

名家与名角也为演出增色不少。梅花奖得主李政成演绎扬剧《郑板桥》选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庆玲表演评话《三国・战长沙》,木偶戏《偶趣盎然》是第九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的“最佳个人技艺专场”作品……这些节目不仅艺术水准高超,更代表了江苏文化的精髓。
在“文化菜单”基础上,各地文旅部门结合本地剧场条件、观众喜好提出需求,再由牵头单位统筹安排,量身定制每一场演出内容。这种“按需配送”的方式,确保了演出既“有看头”,也“接地气”。
比如,一场标准的“家门口赏好戏”演出时长通常为90分钟,包含1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节目。6月21日在金湖县的演出原计划如此,但当地提出希望加演两个节目以满足群众需求。最终,这场“Plus版”演出吸引了近千人入场,不少观众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
再比如,盐城还开辟“第二现场”,对演出进行同步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数十万。有观众留言:“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样高规格的演出,感觉像是走进了省城的大剧院。”
这种“线下沉浸+线上互动”的模式,不仅突破了地理限制,也让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它为基层舞台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家门口的演出,也可以很讲究。

激活本土力量,让“土生土长”的节目赢得满堂彩
但“家门口赏好戏”的意义,远不止“投其所好”,更在于引领审美、激发兴趣。
因为语言障碍,苏北观众对来自苏南的剧种接受度较低。“家门口赏好戏”就选择15分钟的“锡剧小戏”,将故事精华浓缩呈现,既便于理解,又能让观众领略锡剧唱腔的独特魅力。
而在盐城地区的一场演出中,节目组特意安排了当地观众平时难得一见的扬州木偶戏。没想到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们后来索性手持木偶走下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孩子们兴奋地追着木偶跑,大人们纷纷拍照录像,不少人伸手触摸木偶的服饰与道具,掌声、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一位老大爷笑着感叹:“我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跟木偶这么近,它还冲我眨眼呢!”旁边的大妈连连点头:“这些小木偶比有些演员还会演!”

连云港现场观众、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邢老师分享了他的观后感:“‘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巡演让我深切感受到艺术扎根生活的魅力和文化惠民的温暖。”
邢老师提到:“新民乐《乐见西游·青云志》用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演绎出‘西游’的时代精神,我仿佛看到了‘西游圣境’连云港奋进发展的身姿。江苏梆子《母亲》选段带给我强烈的情感冲击,演员以富有穿透力的唱腔,将淮海战役中母亲送子参军的家国情怀演绎得催人泪下,我的头脑中不断浮现出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扬州评话、锡剧、淮剧和淮海戏带给我一次来自江苏地方戏曲曲艺的文化洗礼,让我对江苏丰富多样的文艺有了直观的感受。”
打开每一场“家门口赏好戏”的演出节目单,都能看到主办方的用心:从省级院团的经典剧目,到市级剧团的特色作品,再到县级文化馆的原创节目,不同层级、不同风格的组合与“混搭”,既保证了演出类型的多样性,也巧妙地将苏南的婉约、苏中的灵动、苏北的质朴融合在同一个舞台上,让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既有“看头”,也有“味道”。
这种高标准的呈现,源于对“家门口赏好戏”定位的深刻理解:基层舞台不能是“将就”,而要“讲究”。它不仅串联起多个艺术门类,更把省级院团、市级剧团、县级文化馆等不同层级的文化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文化合力。
当响水县专场的舞蹈《茉莉花开》由当地舞团倾情演绎,展现茉莉花的柔美与清新;当东台市专场的表演唱《春雨潇潇》由本地锡剧团精彩呈现,生动描绘里下河地区的民风民俗……这些“土生土长”的节目不仅赢得了满堂喝彩,也让本地观众会心一笑,玩起了亲切的“梗”:“在家门口赏好戏,赏的可不就是家门口的好戏嘛。”
一位基层演员对此也深有感触:“能登上‘家门口赏好戏’的舞台,和省级院团的老师们同台演出,演完还能请教学习,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认可,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礼物。”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让城市的声音更动人
记者在“家门口赏好戏”的现场看到,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戏曲迷,也有带着孩子体验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这里,文化不再遥远,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享受。它就在家门口,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它不再是“送”的形式,而是“建”的过程;不仅是“演”的热闹,更是“融”的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茉莉花开”项目推进过程中,省文旅厅特别要求五家牵头单位互相观摩10场以上的演出,以“找问题”和“学经验”的务实心态互学互鉴。这种颇具“文化联赛”特质的交流机制,不仅推动了整个项目在迭代中持续精进,更让各剧团在碰撞中深化了合作共识。
每场演出就像一场“文化版苏超”的小组赛,不是剧团带着资源“走下去”,而是大家共同“搭平台”,让每个单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老百姓在家门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共振。
如今“苏超”的火爆,也在进一步打开剧团和演员们的视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家门口的演出更具吸引力?‘苏超’的火热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本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群众的热情是可以被激发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真正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内容。”
当本土资源被充分激活,当群众从观众变为参与者,无论是绿茵场上的呐喊,还是舞台上的戏曲唱腔,都将成为这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声音,奏响属于江苏的文化强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