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的《新闻联播》里,有徐玲。
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题里,用了3分多钟的篇幅,介绍了这位淮安的女社区书记。
1988年出生的徐玲,曾是我国海军历史上首位操舵女兵、辽宁舰首位女操舵兵。2013年,徐玲退役后,回到家乡淮安市盱眙县,在县交通局工作。2021年底,主动请缨投身乡村振兴“新蓝海”。经组织考察,她被派到黄花塘镇芦沟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刚到社区那会,别人介绍我时,首先是‘开航母的’,其次才是‘村书记’。”她笑道。

从在大海里开航母,换到村里“开航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论军事素养,徐玲从不服输。但跨界到基层干工作,千头万绪,琐碎具体,一切都要从零起步,群众一开始对徐玲的接纳度不是很高。“我不是那种特聪明的人。但一件事一天干不好,我就干两天干、干三天,总有一天能干成!”徐玲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但这也成了她最大的长处。
她用最笨的办法,去敲开群众的家门和心门。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摸清每户的实际困难以及对社区发展的期望。

在走访中,她发现,芦沟社区1000多名常住人口中,超过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很多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老人们吃饭常凑合,抓一把米、煮上一锅粥,从早吃到晚。如何破解老人的吃饭难?她决定在社区开办暖心食堂。可食堂的启动资金从哪来呀?“十几万元,都是从自己的亲友中募来的!”
本以为食堂开起来就好了,没承想这是个“无底洞”,到现在食堂也没赚钱。因为,她跟老人们约定:每人每顿饭只收5元钱,特别困难的还免费。“我就知道我做的这事,是对的!”徐玲眼圈红了。

社区搞集中居住,旧平房变新楼房,可村民没有了地方种菜,公共草坪便遭了殃。徐玲想到了办法——在闲置空地上开发“共享菜园”,每个家庭分一块,想种什么菜都可以。“村里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能让这份情就此断了!”徐玲说,各家种点菜,我摘点辣椒、换你家点豆角,大家还融洽了感情。“一些老人种的菜吃不完,我们顺路带出去卖掉,还给他们增加了一点收入。”
村民种的菜,还送到了暖心食堂,成了饭桌上的一道道家常味。老人们种得踏实,吃的人安心。小小一篮菜,也成了彼此之间最温柔的往来。
从帮群众零散代卖蔬菜,到在社区打造一个富民直播间……如今,徐玲通过网络手段,把乡亲们的虾稻米、黄花塘老鹅卖到了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我刚来的时候,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徐玲有些不好意思。“不懂,就学呗!”社区的同事年纪都比她大,工作经验也丰富,上班时大家是同事,下班后就是徐玲的老师。
一件事一天干不好,就干两天干、干三天……“我们敢试、敢做。”徐玲笑着告诉记者,在她的推动下,这个传统农业社区尝试培育“盱眙一号”龙虾苗,实现了从外购虾苗到“自产自销”的转变,龙虾苗还从小村卖向全国。如今,芦沟社区先后建成了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千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社区11700多亩土地中已有6000亩实现了“稻虾共生”,亩产效益从原先“一稻一麦”的1500元提升到“稻虾共生”的5300元。
从“菜鸟小白”到“行家里手”,徐玲在基层的工作渐入佳境。“心里有过什么害怕的事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徐玲不假思索地回应道:“当兵那会,最怕完成不了首长交代的任务。如今,最怕做不到群众心中想象的样子!”
群众心中都在想些什么呢?她说,有群众希望她把社区建设得更好,有群众希望腰包更鼓,还有的想让更多年轻人回乡来……徐玲觉得,自己不是特别聪明的人,那就用最笨的办法,去做好一件件大小事,“就像捡芝麻、绿豆一样,弯下腰、一颗一颗慢慢捡,终有一天,我们能抵达乡村振兴的蓝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朔 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