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千双眼睛紧盯巨幕,小龙虾被遗忘在盘中。南通队前锋突入禁区瞬间,海安大生·鑫天地商圈内爆发出球迷们的呐喊——这座由纺织厂房改造的文化地标,在6月29日的“苏超”之夜,以巨型LED屏点燃了千名球迷的激情。老厂房的钢铁骨架与足球赛事的澎湃活力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成为海安“足球+文旅”创新融合的生动缩影。

从废弃厂房到城市活力场,大生·鑫天地的转型绝非偶然。作为海安“全域即主场”战略的34个户外观赛点之一,其前身是承载城市工业记忆的纺织厂房,今年5月,海安启动实施改造,投入1000万元将这片56亩的工业遗址注入运动休闲、文化创意与现代商业元素,打造“鑫来路文体商旅特色街区”,让老空间焕发新生命。

当“苏超”联赛战火燃起,这片工业空间被赋予全新功能。裸露的钢梁、斑驳的水泥柱与崭新的巨幕屏幕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曾经的纺织车间如今摆放着观赛座椅与文创市集摊位,工业记忆与当代生活在此无缝衔接。通海蓝魂球迷会球迷蒋根感叹:“第一次在厂房看球,氛围独特,体验感十足!”

这一改造实践,标志着海安对工业遗存的“创造性转化”——旧厂房不再是被封存的记忆,而是成为融合赛事、消费、社交的立体化文旅空间。
面对南通队主场赛事64.9万人抢票、22万人预约的盛况,海安以“多点开花的观赛网络承接溢出需求”。除大生·鑫天地商圈外,万达广场、星湖001、喜润城等商业综合体同步架设巨幕,形成全域观赛矩阵。政府引导、商圈响应、市民参与的协作模式,使“第二现场”成为文旅消费的强力引擎,带动消费480万元。
数据显示,这种“吸睛又吸金”的模式,使商圈客流量激增,夜间消费时长延长至22时以后,体育赛事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支点。

从“过站游”到“过夜游”,海安的文旅融合版图不止于城区。在乡村,农文旅结合正催生“美丽经济”。南莫镇挖掘青墩遗址文化,串联沿线采摘园,打造“溯源青墩 怀古畅今”旅游线路,推动村民“钱袋子鼓起来”;高新区隆政街道海北村以“和美驿家”党建项目为引领,建成东方牡丹园、白鹭林等景点,形成“春赏花、夏游园、秋收果、冬藏味”全季体验,带动农产品直播销售超5万元;墩头镇乐百年景区依托湿地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开园至今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热门目的地……这些实践破解了乡村游“留客难”痛点,让乡村从“有风景”迈向“有产业”。
海安文体旅融合的创新模式,离不开顶层设计与产业链构建。海安积极响应江苏省《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如新春灯会期间江淮文化园游客量同比激增2022.2%;青墩文化长廊采用VR互动,凤山景区规划4D博物馆,提升文化体验的沉浸感。这种“政府搭台、多元唱戏”的机制,使文体旅要素深度耦合,释放出1+1>2的效应。
从大生·鑫天地的“千屏同映”到青墩遗址的农旅联动,海安以“苏超”为触点,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贯穿三产的文旅融合网络。当终场哨响,南通队4比0获胜的比分映在厂房巨幕上,球迷离场时未尽的欢呼,恰似海安这座城市文旅产业澎湃的脉动。其创新实践印证,工业锈带可蜕变为生活秀场,体育流量能转化为经济增量,而这正是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双向奔赴的“海安密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曹京郊 陆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