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三年行动方案落地!江苏教师如何借AI转型?
2025-05-28 09: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  
1

“我长大想当一名医生”“我以后想当消防员”……近日,用AI为学生“绘制未来”的技术火了。孩子们说完自己的梦想,大屏上就呈现出自己多年后的“职业照”。

当AI吸引更多的孩子面向未来的时候,教育该如何自处?5月9日,江苏省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全学段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生态。此前不久,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AI技术浪潮奔涌而来,教育做好“接招”准备了吗?

视觉中国

从数字筑基到AI领航,“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升级

“我们将用3年时间在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自4月15日南京市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相关工作积极开展,目前该市已聚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关键重难点问题举办5场展示研讨活动。

“正如过往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人工智能的‘弥漫式渗透’不可阻挡。”在教育部智慧教育创建专家组成员、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看来,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拥抱、深入研究并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在改进中逐步发挥其价值。

2025年2月26日,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吉庆小学,老师在为学生上人工智能课。 视觉中国

数字化教育,让学校变得“没有围墙”。记者从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省名师空中课堂拥有各类资源4.47万条,点播量达30亿人次,覆盖全省8000多所中小学,综合访问量达到136亿人次,位居全国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前列。同时,本学期首批10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已经部分上线。

“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不是技术堆砌,而是回归育人本质。”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芬介绍,为顺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求,省名师空中课堂将升级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智能学伴、备课助手、智能出题……依托AI大模型基座,一批智能体将在平台上线,构建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精准化与个性化发展。

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江苏逐步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并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

普及智能教育场景,培养“会用AI教”的老师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柏宏权感叹。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思维引导者”转变。但同时,不少教师坦言:一些AI软件不好用,也不会用。

如何破解教师“不会用、不敢用”的难题?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基础,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第一步,”连云港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超坦言,“建设的目的与出路在于应用,课堂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孵化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赋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师生互动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共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铺就路径。”

谈及具体规划,李超说,“我们将以‘新’破局,首先建设新场景。”他透露,当地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构建沉浸式教学空间,“今年落地50间,明后年累计达到200间左右,让智能教育场景逐步渗透到更多校园,成为师生触手可及的创新阵地。”

当下,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各学校纷纷开展探索。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副校长包桂霞认为,教师是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关键力量,“我们计划着重培养教师队伍中关键群体的人工智能育人能力,进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学校通过“无界AI工作坊”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他们借助AI跨学科育人的能力,例如实现体育和数学学科的联动、借助AIGC项目融合美术和劳动学科教育。

“截至目前,相关探索已辐射引领4000多名孩子的成长。”包桂霞说,学校开展普及型人工智能教育,将人工智能课程排入课表,学生从初一就开始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同时,该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其体育组开展的“AI活力体育运动”项目借助体态监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运动指导。

回归教育本质,留出“与AI对话”空间

不少教师认为,AI时代的好课堂,是让机器做擅长的事,让教师成为更有温度的引路人。

在执教课文《树和喜鹊》时,兴化市景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严敏敏通过教学平台发现了一个细节,“孩子们在预习作业里写‘孤单就是没有玩具’,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情感连接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质层面。”敏锐捕捉到认知偏差后,她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打开AI工具生成了一个动态场景,“当抽象的‘孤单’化作可视化的情感画面,孩子们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我也曾陷入‘炫技’的误区。”回想起最初接触AI的日子,严敏敏坦言曾走过弯路:“我把AI当成‘全能助手’,做动画、批作业、生成范文,恨不得把所有功能塞进课堂。”但当新鲜感褪去,她陷入思考:自己到底是在追逐技术的浪潮,还是为了抵达教育的本质?

严敏敏开始重新定义AI的角色:在写作课上,她放弃“提前生成范文”的便捷,转而让学生先独立创作,再用AI生成作品让学生点评。有孩子认为AI生成的文字细节生动值得学习,也有孩子觉得AI无法传递人类的情感。这种充满火花的讨论,让课堂从“接受答案”变成“生产思考”。“现在的AI不只是‘答案提供者’,而是思维碰撞的‘催化剂’。”严敏敏说,“技术应用的关键,是给学生留出‘与AI对话’的空间,让他们在辨析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发展研究部副主任王昊调研发现,AIGC生成内容有着开发妙法。比如将教学内容拆解成小模块,通过AI生成内容,像拆积木一样解构知识。再比如用AI联系不同学科,帮助学生迁移学习理解知识。

“人机共生”成趋势,新型教育工具需批判运用

在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人工智能的“作为”有时会超出教师控制范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存在的通病。尤其在事实陈述方面,其输出内容可能严重偏离实际。

王珠珠认为,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它并非绝对权威,但能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与参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输出的错误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资源。

在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同时,学生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教师们应灵活运用新型教育资源和教学策略,向专家型教师转型,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整合利用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培养‘会用AI教’而不只是‘会用AI’的教师,这是教育数字化改革的破题关键。”无锡经济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敏花表示,“数字化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必答题。”基于全区中小学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无锡经开区面向融合教师、示范教师、领军教师3类人群,以3年为期,提供前沿理论、AI赋能因材施教、教师数字素养三大模块的精准培训。

通过“双线评估+教师画像”机制,无锡经开区依托区级AI教研平台,全程记录教师培训轨迹,从课堂实践到理论研修,形成可复制、可复盘的成长档案。“每位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过程,都会化作‘教师画像’中的一块拼图,最终汇聚成区域教育的‘智慧图谱’。”朱敏花说。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表示,下一步,省教育厅将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成果培育建设等专项工作中,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同时,省教育厅将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组织编著“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标签:
责编: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