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四位“六边形战士”的温暖日常,记者跟访社会工作者的一天
2025-05-23 07:4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倪方方  
1

编者按 社会工作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88岁的南京大学退休老教师倪仁福说,社工是身边的保险箱,有他们在就会安心。在苏州外卖小哥龚飞眼中,社工的话语温暖而坚定。省人民医院病患则认为,他们是值得依靠的存在……

每个人眼里的社工,可能都不一样。不过,他们也有共性:坚守助人自助理念,熟悉理论、政策、法规,有爱心,擅长跟人打交道,常常被称作六边形战士。当下的他们,值得长久凝视。

截至目前,江苏持证社工有16.5万人。今年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将于524日拉开帷幕,报考人数突破25万,再创新高。社会工作者职业吸引力何在?记者522日跟随4名社会工作者,体验六边形战士”忙碌的一天。


南京市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陆云:

“我喜欢和老人打交道”

22日下午5点,南京空气里弥漫着湿热,陆云结束对最后一位老人走访,额头挂满汗珠。当你和100个老人成为朋友后,就收获了100段人生阅历。陆云自得地说。

陆云是南京市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社会工作师。2010年,她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投身到养老领域,创立南秀村养老服务站,被称作“南京大学生社区居家养老创业第一人

你得学会同理心,学会赞美,也要学会婉拒。上午11时,江苏文化大厦28楼传出阵阵掌声,这是陆云今年第二场银龄关爱小家赋能培训,她正向20多位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分享从业心得。她说,干了15年养老社工,掌握技巧之外,懂得大我大于小我”理念更重要。

15年前,陆云创业之初,每天跑去陪老人聊天。那时,她的身边有两个声音。有人说:小陆,你是大学生,应该去坐办公室。也有人调侃:小陆天天免费陪聊,是不是放长线钓大鱼?很快,陆云确定将养老社工作为一项事业并坚持下来,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和老人打交道

现在的陆云更懂老人。午休间隙,她和记者说起老人们的故事。老人有很多闪光点,有的人红烧肉烧得好,有人会养君子兰,还有人很懂生活。当然,老人也很孤独,在晚上最需要人,但他们其实不愿意麻烦人……“这就是社会工作学科说的优势视角。只要你带着耳朵倾听,就能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和需求,每个老人都是宝藏。”陆云说。

中午,匆匆划拉几口饭,陆云带记者去见她的宝藏老人们。

陆云走进南京市鼓楼区陶谷新村,领着80多岁的林天(化名)做操,声音舒缓,动作轻柔。来挥挥手、动动脚,做得真棒!这次我是您的老师,下次您来当我的老师。出门后,她嘘了一声,把记者拉到一边说:林老师出门少,我创造机会让她多活动。

小陆,早上咋半天没回我信息?下午3点整,陆云回到养老服务站,倪仁福像老友般和陆云打起招呼。俩人说起最近健康情况,倪仁福拍拍陆云肩膀说:2023年底患肺炎,一天打两针,一针得在凌晨1点打,是小陆连续9天深更半夜陪我上医院。

穿过南京大学,陆云一到李琴(化名)家院门口,就喊着李老师,我来了。看到李琴精神好多了,陆云也放心多了。李琴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小腿突然肿胀,陆云鼓励她赶紧检查。每次检查,我到达医院,都能看到小陆借好轮椅等我。

如今,陆云的居家管家项目服务周边13位老人,每人每月收取500元服务费,老人们都希望她能扩大范围。她总是摆摆手,这个项目考验的是责任心,能坚持下来不容易

服务今天的老人,不就是服务未来的自己嘛。这样的探索何乐而不为?陆云朝着记者抿嘴一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苏州市清流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孙林林:

“在助人中收获更多成就感”

圆圆的脸庞,利索的齐耳短发,穿着写有“清流社工”字样的蓝色短袖工作衫,522日,记者见到的苏州市清流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孙林林笑容和蔼,充满干劲。

9点不到,孙林林一边走进位于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清流社工工作点,一边打开手机查看前一天调研问卷征集情况。这份问卷来自中央社会工作部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调研,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入选中央社工部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心暖‘新’ ‘新’光璀璨”的社会组织,清流社工承担了部分调研工作。

“这份问卷调研为期一个月,我们需要联系更多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抽空填写,必须时刻关注问卷填写进度和情况。”孙林林说。

今年是孙林林从事社会工作的第十四年,从最初专注青少年事务到如今的社区治理、妇女家庭、新就业群体等多个领域,孙林林成长为高级社工师、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新就业群体是与时间“赛跑”的人,社工为他们做服务经常要灵活更改时间。5月初,孙林林筹划了一场针对外卖骑手的心理健康活动。直到521日,她们才敲定了活动时间为22日下午2点。“下雨天外卖单多,活动随时可能会取消。”孙林林提前告诉记者这次采访的不确定之处。

22日,天气晴朗。上午10点左右,孙林林和团队小伙伴再次对接活动流程:准备活动物资、确认需要用到的白纸画笔等、提前走一遍所有流程,社工们准备得很充足。

下午2点,日头正盛,孙林林带着小伙伴来到美团专送娄葑站点。她们将利用外卖骑手们在站点开例会时间,‘见缝插针’完成这次心理解压活动。由于骑手们忙着送单,时间无法统一,原定于下午2点开始的例会直至245分才进行,心理解压活动随之推后。

下午310分,活动正式开始。“请大家简单自我介绍,成为外卖骑手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压力。”孙林林笑容可掬地开场。问题抛出后,17位外卖骑手或拘谨或害羞地给出简短回答。在随后的室外游戏环节,骑手们围成一圈,齐心协力完成“神笔马良”多人共写一字游戏。随着游戏深入,大家在吵闹中认识更深、更加放松,笑容也多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我能感受到她们真心关爱我们,为我们提供帮助,感觉很温暖。”娄葑站点外卖骑手龚飞说。

随着下午送单高峰期到来,人群很快散去。下午410分,孙林林带领团队复盘今天的活动。“环节衔接不够连贯,还要多接触、多改善”“之后可以提供选项而非开放式问答,可能更有助于获知情况”……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多小时的讨论过后,大家对如何开展新就业群体社工服务有了更多认识。

“社会工作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长期为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公益服务。”孙林林说,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成就感、价值感,这是激励她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南京市鼓楼区青雁未成年人关护中心主任肖惠文:

“我们办的案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228点,南京市鼓楼区青雁未成年人关护中心主任肖惠文推开办公室的门。昨晚几乎没合眼,心里一直惦记着案子。肖惠文快速将桌上鼓鼓囊囊的材料摞成一叠,塞进牛皮纸袋,带到案件办理现场。

原来,肖惠文跟进许久的一起未成年人涉罪案件,即将迎来最后的结案,涉罪未成年人顺利通过考验期,检方将对其正式宣布不起诉。

作为一名司法社工,肖惠文工作日常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紧密相连。如同技艺精湛的织网人,肖惠文和同事们凭借专业服务为孩子们搭建起“软着陆”的缓冲带,用温暖与责任“兜住”他们的未来。

收拾完毕,肖惠文抱着厚厚的文件夹快步走向汽车。文件夹里最厚的是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20多页A4纸详细记录着成长经历、犯罪诱因、监护教育状况,还附有社工团队依据未成年人具体情况作出的个性化分析。完成这样一份报告,她和同事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在青雁未成年人关护中心参与的每起案件中,社会调查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调查工作从介入案件就已启动。我们既要深入了解涉罪未成年人,也要走访其家庭。”肖惠文解释道,这份报告不仅是司法社工从专业视角对涉罪未成年人个体认知、社会关系、回归社会风险的评估,更包含对其再犯可能性的科学分析,为检察官全面了解案情、确保司法公正提供重要依据。每一份报告都可能影响一个少年能否按下人生“重启键”,也让肖惠文和同事们始终保持十二分专注。“就像电影《第二十条》里说的,‘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社会调查容不得半点马虎。”

两个多小时的帮教面谈匆匆结束,肖惠文来不及多休息,下午还有一场困境儿童帮扶。“帮教像治病,帮扶更像育苗。”在肖惠文帮扶过的孤儿或事实孤儿中,不少人存在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在她看来,只有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才能把他们从偏离的人生轨道上“拽”回来。

多年前接手的一桩案子至今令她印象深刻。当时14岁的晓梅因缺乏父母关爱出现多种严重不良行为,社区和派出所都被她拒之门外。肖惠文发现晓梅热爱跳舞,便以此为切入点,陪她在社区组建舞蹈队。去年晓梅成年时,帮扶工作正式结束,她已成为一名自考大学生,正在备考社工资格证。“她说,想和我一样,当一名司法社工。”肖惠文说着,眼里满是自豪。

“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就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肖惠文介绍,青雁关护中心成立至今,已为近100名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帮助3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辅导近60名被害未成年人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省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金妍艳:

“链接医疗服务与患者需求的缝隙”

22日上午9点,省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高级社会工作师金妍艳的微信上,跳出一条消息:我们收治了一位新疆病人,疑似急性白血病,经济上可能有困难,能不能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马上到,我们来和病人对接做个评估。”金妍艳拿上“爱心餐申请表”和“资助申请表”,与另一位医务社工赶往病房。病床上,21岁的阿里(化名)面容苍白、神情不安,正在为生病发愁。

“别担心,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告诉我们。”金妍艳轻柔细语安抚,表明来意,引导阿里填写表格,再联系其父母提供低收入证明等材料。“顺利的话,医院可以为你提供爱心午餐,我们也会帮忙对接基金会,试试看能不能申请部分医疗费资助。”她的话,让阿里明显舒了一口气。

离开病房,已是上午10点钟,她和同事又快速赶往门诊大厅的音乐吧,对接仁医之声音乐吧志愿者,布置公益演出场地。10点半,又带领实习社工赶往食堂领爱心餐,通知病人取餐,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则安排志愿者送餐到病房。

一个上午,身穿白大褂的金妍艳在办公室、病房、门诊大厅、储物间、档案室之间来回穿梭,脚步不停。期间,记者频繁听到病患和家属对她说:“谢谢医生”“谢谢护士”。对此,金妍艳习以为常。“我们也穿着白大褂,常有人分不清。我们工作时主动介绍自己是社工,但称谓不是最重要的,能帮到他们就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医务社工的工作,金妍艳将其概括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和家属的朋友”。“我们要用专业陪伴和服务去缝合、链接医疗服务与患者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去疗愈各种化验单背后的人生。”

这就意味着,医务社工是一项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在金妍艳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社工,不仅要有基础医学知识,也要能发掘病人需要、针对性开展策划活动,能够链接各类社会资源。“这就需要医务社工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要过硬。”

让她尤为高兴的是,省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设置专职医务社工10年来,这份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医院已有4名专职医务社工,服务覆盖到老年医学科、肿瘤内科等15个病区,为近600个贫困家庭筹集善款1400万元,直接服务病患与家属2万余人,还牵头编写《三级综合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安宁医务疗护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

“助人自助,成人达己,希望这份有价值的工作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向着规范化、科学化、专科化加速发展。”她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标签:
责编: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