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苏,是砚池边晕染开的千年水墨,也是运河上跃动着的时代波光。这里既有桨声灯影里的婉约词韵,也有江海奔涌间的壮阔诗行。
十三座城,十三卷风华。如果江苏是一幅画,你最想看哪一帧?即日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在首页首屏重磅推出《在这里,读懂“最”江苏》专栏,读懂江苏、解码城市,欢迎投稿、评论,我们将撷取动人片段,嵌入这幅永不完卷的“千里江山图”。


大江浩荡,澎湃城市血脉;运河不绝,浇灌城市肌理;太湖涟漪,滋养人文柔情。三水环抱,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万千气象。季札挂剑入常,东坡终老于此,“三杰”舍家报国……进退有据、刚柔相济,熔铸了这座城市的兼容并蓄的性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人赵翼的笔下有天下大势,也有故乡风云。如今,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也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人杰地灵、产业发达、宜业宜居。
竞速发展新赛道,这是一座“长巡航”的城市。2024年,GDP总量迈入万亿大关,6.1%的增速位居苏南地区第一。万亿之城再出发,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苏南。常州,正以创新潮涌的非常之力,成就着龙城的“常”也“非常”。


与古为今
苏轼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独钟情于此。这位"半世流离"的文豪,望见毗陵城头飘摇的酒旗,听见天宁寺浑厚的晨钟,写下“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彼时常州,漕运通衢汇聚南北商贾,进士魁首冠绝江南,正如陆游所赞"苏常熟,天下足"。江南的文气氤氲,让东坡甘愿“买田阳羡,终老常州”。如今,东坡公园内的洗砚池水依然墨香浮动,漫步龙城,步步皆是诗行。
常州的街巷,蕴藏着家国同构的密码。万千花灯点缀巷子里弄,青果巷再现“花灯如昼人如潮”。不过数百米的小巷,承载的是“半部常州史”。簪缨世家比邻而居,书香盈壁翰墨流芳。“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都从这里出发,怀揣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走出狭窄逼仄的巷子,走入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革新的宏大历史之中。

常州的山水,书写着名士风流的传奇。文笔塔巍峨入云,见证着“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传奇。这里走出了“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永乐大典》主编陈济。崇文重教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自隋唐开科以来,常州涌现出19名状元、2960名进士,近现代走出72名两院院士。清代诗人龚自珍曾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城市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源于其文化血脉的接续传承。如今,常州“三杰”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他们触摸着瞿秋白用过的钢笔,感受着张太雷留下的家书,其中青少年占了一半左右。“秋白书苑”遍布城乡、书香四溢,已成为常州推进全民阅读的新阵地、文旅融合的新标杆、城市文化会客厅。荣获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在大庙弄的咖啡馆,白发老者正在"道德讲堂"里讲述凡人善举。“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常州首创的“道德讲堂”,十几年如一日让群众成为文明的主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但文化可以镕古铸新。电影《秋之白华》《觅渡》、舞剧《永远的青年》、锡剧《烛光在前》等一批反映常州先贤的文艺精品竞相涌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太湖湾音乐节”“新龙生态林音乐节”等各类演出引客超百万人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当恐龙园的机械巨兽在侏罗纪森林咆哮,当运河五号的老厂房绽放艺术之花,常州人用创意将历史碎片熔铸成时代坐标。这种古今交融的奇妙张力,恰似篦箕巷梳篦齿间缠绕的发丝,将千年文脉温柔绾结。这座让无数文人墨客留恋的江南古城,正让千年丝竹在新时代奏出更动人的乐章。


刚柔并济
1983年,费孝通先生赴常州等地调研考察座谈,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苏南模式”。1997年,费孝通到横山桥镇五一村参观村办企业时,写下“和衷共济,大胆开拓,敢攀高峰,争创一流”的题词。
“天下有事,毗陵人必有”,明代高攀龙的话是总结也是预言。历史长河的每一次江流婉转、风起潮涌,常州都能留下自己的铿锵回响。
此地有天宁,也有武进。常州这座兼具文雅与刚劲的城市。季札挂剑的诚信基因融入商道血脉,常州学派的“经世致用”转化为实业精神。用千年文脉滋养实体沃土,常州人以“四千四万”精神书写出一片新天地。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常州的发展轨迹无疑是最好的例证。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那民营经济就是城市的体格。四十余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民营经济为这座城市贡献了超80%的税收、超60%的GDP、超90%的就业、超90%的高企占比、超90%的经营主体。

在这里,平均一平方公里土地就有1.23家高新技术企业,每户家庭就有一位民营经济从业者。浸润在基因里的创业精神,让常州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业风骨。城市与企业互相生发,常州企业家们既不失文雅而刚正的气概,谦慎而顽强的风度。
年逾七旬的张文昌,带领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打造了用中国原料、常州制造的基布生产安全气囊的自主产业链。35年来始终坚守实体,不曾左顾右盼,正在面向2026年达成“百亿销售”目标前进。
九号科技有限公司张珍源感慨,常州为企业提供了全国领先的营商土壤,在这里,我们用了4年多时间产值翻了接近19倍,在两轮电动车行业创造了2项第一,第一个是增长速度第一,第二个是高端两轮电动车市场份额第一。
常州,一座把战略定力写在名字上的城市,正以持续的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生态营造,护航企业成长。常州民营经济具有重实业、创新强、闯劲足、有韧性的鲜明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3月13日,常州市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市领导寄语企业家们,坚定信心、创新突破,树立大周期的眼光和逆周期的思维,努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锻造更多“撒手锏”“护城河”。
5月16日,江苏泽润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坐拥百家上市企业的“常州军团”再添新军,不断刷新这座城市的“价值指数”。越来越多的资本正抢滩这片水草丰美地。去年,常州新增A股上市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1、全国第3,新增A股过会企业数量并列全国第1。
从"制造高地"向"资本高地"跃迁。常州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培育百亿级企业、百年老店,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集群,构建"瞪羚—独角兽"培育体系。如今,上市企业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资本市场的"常州板块"已成为观察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向新而进
2016年的春天,在全国多地碰壁的李想,带着三页PPT,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叩开造车梦想。彼时,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壮士断腕的产业涅槃。曾经辉煌的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正经历转型阵痛。
腾笼引风,凤凰涅槃。为新能源产业腾挪出的4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成为这座城市的“龙兴之地”。如今,理想照进现实,它已成为国内首家年营收超千亿元的造车新势力。集聚成链,3400多家新能源企业在常州形成"发储送用网"全生态闭环。

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平均每1秒钟,“灯塔工厂”江苏时代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每40秒钟,理想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数据显示,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球第一,光伏产业垂直整合度全国领先。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动力依旧澎湃。"不出常州,组装世界"的产业生态,让蜂巢能源王志坤感慨:“在常州,上午发现的工艺缺陷,下午就能在园区找到解决方案供应商。”
一座城市与一个产业的互相成就。如今的常州街头,停车场分布着成排的充电桩,建筑屋顶有大片的光伏板。在全国首创"新能源场景地图",整座城市变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场景驱动创新,催生出超级快充、光储直柔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3月28日,常州市微电网城市建设推进会召开,常州市新能源典型应用场景2.0版出炉。根据《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常州将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低碳能源生态圈建设等举措,打造近零碳园区、智能工厂、低碳社区等应用场景,加快推动能源“向新而变”、产业“向绿前行”。
不破不立,向新而进。从“九条龙”工业体系到“新能源之都”,从“洗脚上岸”的乡镇企业到科创板光伏第一股,常州用四十余年的不懈奔跑证明,星光不负赶路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常州正加快构建完善“1028”产业体系。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涵盖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28条重点产业链,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常州正扎实推进一链一策一行动计划,不断建强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把常州的产业家底夯得更实。

智能装备制造是常州的“看家本领”,如今站上了新一轮的风口——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4月29日,常州市“百场千企”产业链融链强链对接活动——1028机器人专场举行,常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正式启动,全市机器人产业诞生了5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规上工业企业,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用实践印证着这样的“发展哲学”:真正的产业立命,不在于追逐风口的速度,而在于把握趋势的远见;不在于短期数据的亮眼,而在于构建生态的深度。常也非常,融于血脉的"向新求变",终将指引城市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放在更长更宽的维度看,伟大的时代,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伟大的城市,会响应每一次追随。在这里,君子同道,给天涯羁旅人以慰藉;上下求索,给执著探路者以答案;念念不忘,给心怀梦想者以机会……这座“刚柔并济”之城,正以文化为墨、产业为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卷上,写下独属“中吴文枢”的璀璨新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唐颖 张宇熠 徐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