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角逐“梅花奖”:话剧《四世同堂》再塑经典
2025-05-19 19: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高利平  
1

交汇点讯 5月18日下午,上音歌剧院排演厅内座无虚席,话剧《四世同堂》媒体见面会暨艺术导赏活动在此举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与主演秦海璐现身现场,分享这部经典话剧创作背后的故事。作为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四世同堂》不仅承载着老舍先生笔下的家国情怀,更因秦海璐饰演的“大赤包”一角备受关注。这位影视与舞台双栖的知名女星,以十五年如一日的舞台坚守,向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发起冲击。

《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先生85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讲述抗战时期普通百姓的挣扎与坚守。15年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其搬上舞台,田沁鑫导演将原著三部曲浓缩为三幕话剧,以“平民史诗”的视角展现民族精神。15年间,该剧走过70余座城市,演出超400场,观众逾百万,成为话剧界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

然而,这部作品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田沁鑫坦言,最初选择秦海璐饰演“大赤包”时,曾引发争议。原著中,“大赤包”是年逾五十、跋扈市侩的“西太后”式人物,而当时的秦海璐仅30岁出头,以“红玫瑰”的娇艳形象闻名。“她突然说要演大赤包,我当时的表情是咬着嘴唇。”田沁鑫回忆道。但秦海璐的坚持打动了导演:“舞台的假定性让我有机会突破年龄与形象的限制。”

为了贴近角色,秦海璐在排练场穿上特制“胖袄”,双腿绑上沙袋模拟肥胖者的体态,甚至刻意压低嗓音,模仿烟酒嗓的沙哑声线。高强度训练导致她两次声带结节,但她坦言:“只有痛过,才能理解角色的生命力。”这份执着最终让观众折服。首演时,她以颠覆性的形象登场,将大赤包的贪婪与狠辣演绎得入木三分,被田沁鑫赞为“惊艳”。

《四世同堂》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幅中国话剧人的群像。剧中集结了四代演员:82岁的老艺术家李文玲饰演“四奶奶”,中生代演员辛柏青等轮番上阵,新生代演员则从“小顺子”逐渐成长为舞台中坚。15年间,剧组人员几经更替,但代际传承的精神始终未变。

秦海璐感慨:“每一年演出,都能看到新面孔加入,也有老同事退休。”此次为参评梅花奖,国家话剧院召回十余位退休的台前幕后工作者,从演员到服装师再到灯光师,纷纷重返剧组。“看到他们时,我的感动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份情义,是15年并肩作战的沉淀。”她说。田沁鑫亦强调,剧组每场演出前仍保留“手搭手加油”的传统,“这是凝聚力的象征,也是戏剧精神的延续”。

对于未来,秦海璐充满期待:“我希望《四世同堂》能永远演下去。当我演不动大赤包时,就去演四奶奶,一辈子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田沁鑫则希望该剧能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人的坚持与精神”。

在随后的艺术导赏环节,秦海璐与观众深入交流。她坦言,塑造大赤包的过程是“不断否定与重建”的历练。为了精准把握北京方言的韵味,剧组特邀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李滨指导台词,甚至实地探访老舍故居,感受胡同生活的烟火气,用笨功夫磨出真味道。

面对各地观众的不同反应,秦海璐认为这是舞台的魅力所在。“上海人笑点和北京人不同,成都人又有自己的节奏。每次演出都像一次冒险,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着迷。”15年来,她与5位不同的“冠晓荷”搭档,每一次碰撞都带来新的灵感。“戏剧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当下的真实。”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舞台表演领域的最高荣誉,此次秦海璐携《四世同堂》参评,不仅是对个人演技的挑战,更是对话剧艺术的致敬。田沁鑫表示,该剧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民族复兴的今天,重温老舍笔下的坚持,更能激发文化自信。”

对于上海观众的热情,田沁鑫承诺,国家话剧院将以《四世同堂》开启2025年国家话剧院的上海演出季,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剧目。“上海是演艺之都,我们愿以戏剧为桥,连接南北文化。”秦海璐亦感慨,上海是她的“福地”:“从电影节到戏剧奖,这里总能给我惊喜。今晚的演出,我会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上场。”

当晚,《四世同堂》在上音歌剧院拉开帷幕。开场钟声回荡的瞬间,秦海璐与剧组人员相视一笑——这是15年未曾改变的仪式感。幕起时,那个跋扈张扬的“大赤包”再度登场,台下掌声雷动。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一朵花,开在千年的树上。”秦海璐与《四世同堂》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角色的相遇,更是一代代戏剧人对经典的致敬。无论梅花奖花落谁家,这份坚守已为舞台留下不可磨灭的光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主办方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