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主要领导在苏州调研时,有文创企业表示自己构建了完整的文创潮玩产品产业链,形成“苏州研发设计、苏北生产制造”的发展布局。据悉,该企业在苏北的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共计30万平方米的自有产业园区,年销售额增长30%,国内外市场销售额几乎持平。这一布局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带动了苏北地区产业发展,为江苏南北产业联动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不同于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和文化类企业的研发部门天然对城市能级有门槛要求。要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可能对此“有心无力”。前些年,不少中小城市强行上马半导体、芯片等项目,结果往往一地鸡毛、教训惨痛。实践证明,在很多高科技、文化领域,中小城市依靠市场力量,往往难以发育出成熟的研发、创造体系,“强行”留住研发与创造部门,不仅社会成本高昂,而且失败风险较高。此时,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留住研发之外的制造业环节,同样可以推动苏北城市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也契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
对江苏而言,苏南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产业基础、优秀的人才团队,苏北则有丰富的资源禀赋、低成本的劳动力等优势。苏南、苏北两相结合,往往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光伏产业为例,去年盐常宿淮光伏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位于苏北三市实现了这一集群数量零的突破。三市“牵手”常州市,位于苏南的常州具备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和发达工业基础,产业集中度高;苏北则拥有丰富的滩涂与海洋风光资源,这种跨行政区合作趋势明显,有助于省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总部、研发在苏州,生产、制造在宿迁”也是苏州、宿迁两市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的一大探索。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等企业,生产基地就落地苏宿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则入驻位于苏州的苏州宿迁“科创飞地”。依靠苏宿工业园区等南北共建载体,两地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经济协调发展。这些,无疑都是“苏南研发、苏北生产”的成功案例。
今天,区域之间产业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推动生产力裂变扩容,就需要各地各扬所长、各展其能,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从内部地域差异看,苏南苏北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与特色,特别是“南强北弱”现象还相当突出,但这也为区域间深化产业链协同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天,苏南与苏北的产业链协同已颇有进展,南北挂钩合作机制日益成熟,产业联系愈发紧密、合作领域全面拓展,要素流动加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这为更多企事业单位“苏南研发、苏北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去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当然,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南北产业协作,比如苏北产业集群支撑不够、配套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对此,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要推进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区域间也有必要以南北共建园区等载体为抓手,加强平台建设、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促进域内更多企事业单位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模式,参与到全省南北产业链双向融合中来,以此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