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有人谈起新媒体的未来,时常会有一种声音:“现在做新媒体不就是为了卖课和带货吗?”这样的观点几分调侃,几分无奈,更有对当下数字内容生态的一种困惑和质疑。它反映出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自我;与此同时,人们又对它的商业化、同质化感到倦怠。

这种情绪并非全无道理。打开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课程广告铺天盖地:“三天学会剪辑”“月入十万的写作课”“普通人靠自媒体逆袭”……行业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内容价值的某种失衡;如果把新媒体的未来简单归结为“卖课”,显然忽略了它的本质。
新媒体是一种商品,但不是普通的快消品,而是一种精神消费品。比起流量变现这一目的,它更应该提供优质的内容、带来真诚的互动,甚至推动某种社会进步。如果只把新媒体当作“割韭菜”的工具,那它注定会遭遇信任危机。用户不是傻子,情绪“退潮”后没有人愿意永远为空洞付费;网络舆论也意味着更严苛的审视和考验,一旦“翻车”外界的质疑便会接踵而至。
那些突破重围且保持“长红”的新媒体产品,无论是文字、视频还是直播,无不是回归内容本身,用真实、有深度的表达打动人心。李子柒用现代版“田园牧歌”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美好,董宇辉以“文化带货”的独特路径带火严肃文学,无穷小亮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科普既有趣又可以增加知识……他们并非最初就铆定“非红不可”的念头,也没有通过营销“新媒体成功学”来快速变现,他们成功是因为本身的内容足够好,足够有诚意有温度。与其心心念念流量和商业收益,新媒体从业者不妨扪心自问,“我能提供什么别人替代不了的东西”,并锻炼自己用“知识库存”长期支撑创作内容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内容创造者都有了“话筒”,也相应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选择传播什么,放大什么,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塑造公众的认知。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科普博主用通俗语言解读病毒传播原理,缓解了大众恐慌;为了更好地贴近民生,一些地方政务号通过短视频回应民众关切,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很多“网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公益助农直播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内容、运营,商业化、技巧化,是从事新媒体脱不开关系的词,但是新媒体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正向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人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普通人做新媒体,不惦记卖课那惦记啥?”确实,生存是首要问题,但生存与价值并非对立。况且,新媒体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挤泡沫”的自我净化。“流量为王”的逻辑渐渐行不通,以标题党、擦边球起家的账号逐渐被淘汰;靠“短平快”吸引流量的内容,做公众号涨粉难,做短视频生命周期短。另一方面,垂直领域的内容开始显现长尾效应。因此,与其始终焦虑“怎么快速变现”,不如思考如何深耕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专业的财经分析,接地气的育儿经验,抑或很多小众却有很强受众黏性的知识分享,只要链接到真正需要它的人,商业价值自然会浮现。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卖课”或许只是初级阶段而非终极形态。播客的复兴、付费专栏的兴起、知识社区的活跃,都证明了用户渴望更多元且更深度的连接,以及人们始终愿意为优质内容付出时间和金钱。说到底,质疑“新媒体就知道卖课/带货”的情绪,实则反映出人们对更好内容的期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行业,新媒体会继续前行,它只是需要更多人不把它当作捷径,就像种麦子一样,选择最合适的“土壤”,勤“灌溉”,善“施肥”。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明白这一点,所谓前途自会豁然开朗。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