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田洼村的甜瓜近日在直播镜头前“甜”出了新热度。村党总支书记吴沅锴举着金灿灿的甜瓜,一声声“嘎嘣脆、甜如蜜”的吆喝,让瓜果一夜间销往全国。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从“田头”走向“镜头”,用新农具开拓新市场。
乡村干部“肯出镜”,体现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少数地方,官员“不做事就不会出事”的论调仍有市场,有的干部宁愿选择不做事也不愿扛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乡村发展的需求,不少基层干部大胆破圈,主动拥抱新媒体,为家乡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可以说,“敢出镜”就是敢担当,“肯出镜”就是愿扛事,这种自加压力、主动加责的做法,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精气神。众多基层干部通过直播,展示家乡风貌、推广特色产品,为当地引来了“人气”,聚拢了“财气”,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流量热潮中亦有隐忧。某乡镇领导每天花费数小时策划直播带货,却疏于辖区防洪工程监管,本职工作与直播出镜之间本末倒置;有的村干部刻意模仿网红,画风浮夸引发质疑……这些现象暴露出角色定位的偏差:直播本应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不能异化为“流量政绩”的秀场。这深刻提醒我们,“敢出镜”的勇气固然可贵,“会出镜”才是破题关键。
“会出镜”,要懂门道。有村支书初次直播卖苹果时,只顾着喊“又甜又脆”,结果观众问起糖度、脆度标准时却语焉不详。农产品直播不是“拼嗓门”,而是“拼专业”。真正的“会出镜”,需要把田间地头的经验转化为镜头前的“知识输出”。苏州东山镇的碧螺春直播深谙此道:主播不仅讲解“明前茶”与“雨前茶”的风味差异,还展示茶农“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当直播间变成“田间课堂”,流量自然转化为信任,最终化作实实在在的订单量。
“会出镜”,要守底线。一方面,需守住自身底线,出镜不能出格。带货是门学问,流量引之有道。如果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丢掉底线,这样的“流量政绩”不仅无法反哺乡村发展,还有可能带来反噬。另一方面,需守住质量底线,产品不出问题。干部为当地产品代言,意味着用个人的信誉甚至地方政府的信用为产品质量担保。直播中,有的把普通蔬菜夸成“灵丹妙药”,最终透支信任;还有的农产品出现腐烂等质量问题,即便进行赔偿也无法挽回口碑……这些问题带来警示,从源头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基层干部都需知根知底、严格监管,确保每一单产品都能保质保量送到消费者手中。
“会出镜”,要管长远。干部带头试水直播,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但干部不可能把直播带货作为主业,这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厚植沃土、搭建平台,培养农村直播达人。宝应县鲁垛镇瞄准专业新农人“赛道”,淮安盱眙培育“小龙虾直播团”,正是通过挖掘乡土人才、开展专业培训,逐步实现从“干部打头阵”到“专业团队唱主角”的转变。农产品直播不能止步于“一场爆单”,而应着眼于“长久品牌”,“看得见的直播”之外,如何通过直播间外的努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完善,更值得思考。
乡村振兴的直播间里,从来不缺热闹。但要让“流量”变“留量”、“网红”成“长红”,还需褪去浮躁,回归本质。当村干部们不再只是镜头前的“促销员”,而是成为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代言人、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这场从“田头”到“镜头”的跨越,才能真正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