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浪潮下,江苏正是这样一片“未来照进现实”的热土。2024年,江苏备案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1.4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
这样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作为经济大省、文博大省的江苏,如何通过博物馆游释放消费潜力?

作为文博大省,江苏拥有备案博物馆36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二、三级博物馆7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去年9月,由江苏省委、省政府系统谋划、统筹安排,江苏省文旅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提高开放服务效能、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保障支持3个方面,提出9条具体举措,通过方向指引和政策激励,引领带动江苏省博物馆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释放文化新活力、提振消费新引擎。
各地积极响应,省内共12个设区市跟进出台相关改革举措,启动开展绩效评估、兑现激励奖励,推动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探索博物馆改革创新“江苏路径”。
改革效果明显。一家瞻园,白天,作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晚间则由企业托管,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演艺集团、南京市越剧团及南京市博物总馆联手打造《金陵·王府往事》,2024年为超过10万游客奉献精彩夜间表演,年度综合营收超700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省内共有75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14家推出主题夜游活动,让历史文化在夜色中焕发新活力。
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江苏头部博物馆的精品文物,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创新举办为期10个月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发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资源优势,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相结合形式,于2024年9月27日在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启动。
截至目前,该活动在盐城、徐州、连云港、南通、泰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苏州举办10站,累计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4.2万人次,刷新全省博物馆最高纪录。

只有更高质量的供给和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江苏南京中华门瓮城旁、秦淮河边,一座L形玻璃建筑“消隐”在古城墙下,这就是南京城墙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城墙主题国家一级博物馆。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负一层,常设展厅“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文明见证、军事防御、遗产传承5个方面,向参观者讲述着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
在江苏,这样高质量的精品展不断涌现。去年,江苏的“无尽藏”“旷世城垣”等4个原创性主题展览入围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项目,“大爱无疆”等5个展览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江苏各地坚持围绕“水韵江苏”鲜明特性,加强馆藏文物的挖掘阐释,打造更多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的精品展览,去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近2500场,推出历史文物类重点展览项目20个,让博物馆更有“看头”。

今年“五一”假期,全省备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31.7万人次,同比增长31.54%,文创收入达2104.53万元。江苏文博热“长红”背后,既有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因素,更离不开科技赋能、信息化转型。
走马江苏各地,智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广泛应用,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处处可见,博物馆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显著——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数字环境下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案例;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苏州丝绸博物馆“丝绸纹样数据采集与应用”等一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全国示范案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吴江博物馆等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用数字科技增势赋能,正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江苏在科技赋能与智慧化发展上持续用力,加快建设“云上博物——江苏省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示全省文物资源,打造集展览、教育、研究与传承于一体的数字文物展示平台,推动博物馆在数智展示、文化创意等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