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金陵,李玫瑾、黄翔、倪闽景等网红名师现场开讲……5月10日—11日,大城市教科院全国六次学术年会暨第六届“脑科学与教育”学术会议在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共同组织,汇聚1000余位全国教育专家、名师,以“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变革和重塑”为主题,共话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浪潮下教育创新的未来路径。

院士云集,探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
大会现场,学界“顶流”阵容引发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田刚,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等,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在《谈谈智能时代的教育》的主题报告中,田刚院士在谈及“回应智能时代教育的一些举措”时提及“教育要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能力培养”,他说:“在智能时代,知识和信息本身不再稀缺,稀缺的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的能力。比如,AI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和识别医学图像中的微小变化,发现预测疾病的早期征兆和风险,但这仍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作用,真正的创新是医生或科研人员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的新的病因、治疗方法或者疾病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不仅仅接受已有的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面对海量的数据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
如何培养胜任人工智能新时代的人?田刚院士表示,基本素养与认知能力框架需要再定义。“我们不仅是要利用技术更高效地达成原先的一些培养目标,而且目标本身要改变。因此,这里不仅是‘AI+’或‘+AI’的问题,教育教学目标本身需要重新思考。”
“以人工智能为工具,而非替代品。”田刚院士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能善用机器,甚至是超越机器的人才。比如,AI可以协助艺术家生成草图、调整色调,但艺术作品的独特之处依赖于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情感表达和创造力。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很难代替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以及情感、灵感。
同样,杨雄里院士也表示:“我们应该独立思维。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要有创新,那你就是要对事物有怀疑,原来的东西是不是都对?如果你认为原来的东西都是对的,那你还谈得上创新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你就要形成这样一个思维习惯——对任何东西,你都得要思考一下,是不是真有道理,如果真想不通的话,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没有想对,另一种可能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所以,这样的话,就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景象。”
名师开讲!“真正的学习是疑问和好奇”
会议期间,知名教育专家李玫瑾、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网红”医生黄翔等“网红名师”现场开讲,聚焦“AI课堂实践”“青少年心理与科技素养培育”等热点话题,吸引全国超千名教育工作者现场互动。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等待,而是疑问和好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李玫瑾特别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能意识到,“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出各种问题的能力”。她说:“AI时代最重要的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去观察这个世界。”
7个分会场内,平行论坛与工作坊展示同步开启,其中,来自金陵河西高中部、硕士毕业于世界顶尖理工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廖婧熠老师执教的《导体的电阻》物理公开课,以跨界思维点燃课堂,成为全场焦点。课程深度融合金陵河西自主开发的“DeepSeek-R1”AI教学平台,实时呈现实验数据建模与可视化分析,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协作完成电阻规律的探究推演。现场点评嘉宾赞叹:“这堂课用前沿技术重构经典物理教学,既夯实学科根基,又激活了科学想象力,是智能时代课堂应有的模样!”
院士进校园,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育
作为“江苏省高品质科技特色高中建设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示范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金陵河西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智慧教育空间”和科技实践场馆,涵盖仿生机器人中心、人工智能教室等高阶科创平台。学校更成为南京首家接入“满血版DeepSeek-R1”人工智能平台的中小学。金陵河西通过“院士进校园”“全国著名高校科技先修课”等项目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学府壁垒,实现“双高融合”。目前,学校与20余所顶尖高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每年输送大批学子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
2024年12月,金陵河西成立了江苏省首个“钱学森少年科学院”,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为指引,创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同时积极探寻 AI 赋能课堂教学的全新样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讲座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始人郑泉水教授走访金陵河西学校,开展深度交流。郑院士漫步校园,参观了金陵河西历史文化园区、钱学森少年科学院科创空间等。交流中,郑院士结合深圳零一学院“天才少年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校方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育的路径,并期待未来两校在学生培养、教师研修等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临别之际,郑泉水院士寄语师生:“科技创新始于对世界的好奇,愿金陵河西学子永葆探索热情,用智慧点亮未来。”此次交流也为双方共育卓越人才埋下伏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文 胡楠/摄
通讯员 糜梦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