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入学条件,增加学位供给!江苏各地优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2025-05-09 20:5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睿哲,程晓琳  
1

交汇点讯 5月中旬,江苏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新生报名陆续启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年来,江苏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2025年,全省多地进一步优化政策细节,通过放宽入学条件、扩大公办学位供给、简化申请流程等举措,切实提升随迁子女入学的便利性和公平性。

图源 视觉中国

江苏作为外来人口净流入大省,能否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应入尽入”,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在去年12月发布的《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到,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其余可采用政府购买民办学位等方式解决。

目前,随迁子女在江苏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已经达90%,基本实现“应入尽入”,部分区域实现“零门槛”入学。今年江苏省将在昆山市开展随迁子女教育保障试点,通过加强学位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加大公办中小学校学位供给,推动随迁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5年秋季学期新入学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比2023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图源 视觉中国

记者梳理发现,在不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今年进一步优化。

为推动南京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好为在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好教育服务,2025年南京市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外来务工人员持户口簿、身份证、南京居住证及本市合法稳定就业材料(相关证照办理时限截至入学当年5月31日),即可为其随迁子女向居住地教育局办理义务教育入学申请。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将在南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学位派定完成后,统筹安排符合政策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苏州市教育局修订出台《苏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苏教规〔2025〕1号),主要对市区积分入学申请条件进行了优化调整。申请子女入读苏州市区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公办学校的申请人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持有市区有效的《江苏省居住证》且连续合法居住六个月及以上。二是申请时,在苏州市区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苏州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申请至2025年5月31日截止。

无锡市教育局创新举措,在去年“暖心十条”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优化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暖心行动。进一步优化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对持有无锡市居住证满3个月及以上的未落户人员,不设社保缴纳要求,保障其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全额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就读;选择就读保障型民办学校的,不设居住证和社保时限等条件,零门槛入学。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幼儿园)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安排多孩家庭的子女与家中其他子女在同一所普惠性幼儿园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优化政策,才能提升学生入学温度。今年,南通市推进人口导入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非本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义务教育资源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对持有南通市居住证的外市未落户人员,降低社保缴纳等相关要求,保障其子女进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推进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各地各校在确保教育公平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多孩家庭的子女与家中其他子女在同一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下一步,江苏各地将继续推动各地加大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区公办学校的学位供给,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全面保障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进步,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隐性投资”。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才,而人才的扎根离不开教育的“稳压器”。外来务工者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其子女的教育权益得到保障,既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也能增强人口流入的可持续性。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本质上是为城市未来储备人力资本,让“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

标签:
责编: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