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间|这位网文大神,为“王计兵”们写了一部“徐州传”
2025-05-08 20:5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冯圆芳  
1

近日,徐州籍著名网络文学作家骁骑校推出新书《下一站,彭城广场》。

没有“金手指”和开挂逆袭,两个普通徐州青年反复穿越至明朝天启四年和淮海战役时期,成为见证风云际会的平民英雄。引发热议的是,徐州籍外卖诗人王计兵也被写进了书中——在骁骑校看来,《下一站,彭城广场》就是一部“王计兵”们的“徐州传”。他想为这样的人群立传。

以真实历史为蓝本

穿越表达关怀

作为地铁站,彭城广场是当代徐州的交通枢纽、人群交汇的都市舞台;作为历史上徐州城的中心,彭城广场见证着金戈铁马、兴衰荣辱。为了彰显这一城市地标,广场被设计成“鼎”字形,“鼎”身呈棋盘状,象征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又曾经是一座悲情城市。这里地处黄泛区,自秦汉至明清,发生洪涝灾害400多次。在广场下方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隔着玻璃,骁骑校凝视着那些被洪水淹没的生活遗迹。明天启四年,“城中水深一丈三”“官廨民庐尽没,人溺死无算。当看到豆腐坊和铁匠铺遗址时,他脑中浮现出了升斗小民的鲜活面孔。他还联想到1947年徐州城的另一场洪水,天灾叠加战乱,他的小姑姑当时只有三四岁,生病后无力救治,用草席裹尸下葬。这段记忆成为他祖父一生的痛。

骁骑校

于是,《下一站,彭城广场》中,中年失意者徐良,穿越至明末化身小炉匠李茂,在战乱中守护孤苦母子;地铁站务员李可健,穿越至淮海战役时期,成为我党地下交通员,寻找悬案线索、传递机密情报。

“列车即将到达彭城广场站。请携带好您的记忆碎片,注意列车与站台间的时空裂缝。”在小说中,“穿越”不仅是勾连几重时空的叙事手法,更是作者关怀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书中,徐州历史文化元素处处可见:烧烤、凉皮、蒜爆鲤鱼、盐豆子、烙馍等当地美食,文庙、云龙湖、风化街、放鹤亭、户部山等城市地标,但真正体现骁骑校创作态度的,是对历史最大限度的尊重——书中现代史部分的情节,每一桩都有清晰的出处。

比如,彭秀章在豪华浴池沧浪池窃取“剿总”司令部电文,大老周以全兴楼为掩护传递情报,火车调度员拖延国民党军队北上,均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书中的国民党少将陈庭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为人正义,但无法制止军队贪污腐败和军饷私存的积弊,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奔赴淮海战役前线,被华东野战军歼灭。骁骑校告诉记者,塑造陈庭晖时他借用了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邱清泉的真实素材。作者在徐州市图书馆了解到邱清泉死后的故事——我军花了450斤小米从农民家中购买棺材安葬了他。书中,他在这段情节后新添了一笔:安葬陈庭晖的王姓农民保存了他的诗稿,无意中成为后代的文学启蒙,于是有了王亚军(原型王计兵)写诗的故事。

看见王计兵

历史背后的无名力量

小说中,王亚军是一名代驾。他“前生”是火车站货栈搬运队的头儿,也是淮海战役这场人民战争中的一分子。

骁骑校谈起他和老乡王计兵的交往:“印象特别深的是去年我们一同回徐州开会,他竟然从昆山坐着绿皮车前来,凌晨到徐州后,没舍得打车,在街头一直溜达到公交车始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很佩服他出名以后还能保持初心,没有被光环所吞没。”

在骁骑校新书中,王计兵“变”成了20多岁的年轻人。在这部群像小说里,他更像是历史洪流中芸芸众生的隐喻,是徐州城一次次被洪水淹没后,形成“城垒城”奇观背后的无名力量。

如何写好今天的芸芸众生?骁骑校喜欢乘坐地铁,几年前的《世纪大道东》就把故事背景设立在上海的地铁站。申报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后,他走进徐州地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风,体验了除司机外几乎所有的常规岗位:接发车、售票、巡视、安检……他没想到的是,仅彭城广场这一站竟有30多名员工保障,加上保洁、安检足有60人。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骁骑校基于真实原型塑造了站务员李可健的形象。

从中年失意者徐良身上,不难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体验各式各样失败的滋味”后,徐良用他穿越明朝的所见所闻写了一部网络小说,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而骁骑校早年在工地上看过大门,当过小工,后来成为一名电力设备工程师,直到30岁离职,成为向往已久的网络文学写手——他笑言,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识遍人间冷暖,却没有变得精明圆滑,反而因此对“众生”多了一份悲悯。“即使成名后,我还是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是那个跨年夜在外值班不能回家的游子。让我写上流生活,我肯定写不好,索性就用好那段基层生活的经验。”小说中徐良走出低谷后,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走到了一起,这段奇缘来自作者的美好祝愿。“我经常在抖音上刷到‘星妈’们的视频,她们太苦了,我想用文学的力量,给那些焦灼的心灵一个拥抱。”

爽文现实

网络文学有了新疆域

网络文学能写好现实题材吗?

骁骑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上一部《长乐里:盛世如我愿》讲述当代上海青年对一段隐秘党史的追寻,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下一站,彭城广场》时空纵深更为阔大,小说情节千头万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骁骑校形容自己就像坐在惊涛骇浪的船头,织一件精巧复杂的提花毛衣。

“很骄傲,我在‘新赛道’上取得了突破,焕发出‘第二春’。”骁骑校口中的新赛道,是指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主流化及现实题材转向。对这位创作体量已超2000万字的大神级作家来说,为网络文学开疆拓土,在其视野、语法和美学功能上不断突破既有边界,是他乐于承担的使命。

挖掘党史、用网文笔法创新讲述红色故事,是骁骑校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要特色,他的这类作品中,人物即使穿越,也并非早期“橙红三部曲”式的燃情热血,而只是在历史关头贡献了微茫之力。“人物大于历史,还是历史大于人物,是现实题材与非现实的重要分野。写网文未必总要逆天改命,小人物的生活也可以写得很好看,网络文学应该拓展出更加丰富的面貌。”

从幻想“开挂”的爽转变成真实人生成就的爽,在今年4月于北京召开的《下一站,彭城广场》作品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认为,小说将“爽感”建筑在普通人的能动性上,不脱离现实,这种适度的爽感体现了作者对网络文学短板的有意识调整,标志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成熟。

写好现实,还要克服“猜题”的投机心态。“现实题材网文精品太少了,写得好的就是那么几张老面孔。一些作家硬要写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支边、驻村,生硬歌颂,以为主流文学界会喜欢这些东西。”骁骑校坚持,“网文作家要走在前沿,甚至走在评论家前面,用好的作品给出定义、引领转型。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得好看,并为读者带去‘情感价值’。”

在汪洋恣肆的虚构世界里,痛饮梦想的美酒、忘却尘世的烦忧、获得生活的勇气,始终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骁骑校说:“下一站,彭城广场”其实是一句地铁报站词,作为书名则有种“美好生活在路上”的好兆头。小说结尾,一群凡人英雄完成生死接力后,作者的笔尖漾开温柔:“城下城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