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编号530768!5月8日,在南京一中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主办的“南浦星”命名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通过视频表达了他对南京一中和“南浦星”命名的祝福与期望。

“南浦星”从何而来?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53076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浦星’,从此,它承载着南京市第一中学的荣耀进入了宇宙星空!”现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委员、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宣读了“南浦星”国际命名公报。

据介绍,“南浦星”从发现、申请到正式获批,历经了整整4年,其间得到了常进院士等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协助。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居艳介绍:“‘南浦星’的‘南’取自我校南校区所在地中山南路,‘浦’则取自于我校北校区所在地浦云路,是南京一中一体化办学的精神象征。”
赵海斌还详细介绍了“南浦星”的发现历程及轨道运行情况:“‘南浦星’是2011年10月3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这台通光口径为1.04米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大视场、强光力的特点,配上高灵敏度的CCD探测系统,具有快速探测移动天体的能力。10月3日晚,我们将望远镜对准鲸鱼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她离我们1.18亿公里。后续得到了泛星计划、卡特琳娜巡天、莱蒙山巡天计划、帕洛玛巡天计划等的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她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因而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9年5月给予530768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5年2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复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的53076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浦星。”

据介绍,南浦星的轨道偏心率为0.253,轨道倾角为6.734度,轨道半长径为2.301天文单位。“也就是说,她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33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49年。南浦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64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每秒19.0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由于距地球有数亿公里,因此从地面上看上去,她在星空中显现出缓慢地移动。南浦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5.81亿公里,最近时只有1.08亿公里。”赵海斌解释道。
这里有全国最早的中学气象站
常进院士在视频中说:“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单位都以这种方式铭记在星空之中,以表彰其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地球上熠熠生辉,也在宇宙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上个世纪,在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的指导下,南京一中修建了全国最早的中学气象站。1985年,学校修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学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为天文台所在的教学楼亲笔题写楼名“望星楼”,希望崇文学子能够在格物致知中叩问苍穹。
跨越118载,学校始终秉承“求真”校训,培养了以茅以升等为代表的31位两院及外籍院士,一大批在文化、科教、艺体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服务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宇宙苍穹中,南京一中除了拥有“南浦星”,还有以南京一中三位校友命名的小行星,“张家祥星”“刘林星”和“饶子和星”,他们是南京一中的杰出校友,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先驱者。

张家祥——南京一中1950届校友,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前主任。1991年,国际编号为4760号的新小行星命名为“家祥星”,以表彰张家祥在小行星、彗星观测研究中的贡献。

刘林,南京一中1955届校友,天体力学和天文动力学家,天文教育家,南京大学资深学科带头人,担任“空间环境与航天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1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以刘林之名命名261936号小行星为“刘林星”。

饶子和,南京一中1967届校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发布公告,以中国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命名的505906号小行星“饶子和星”,以表彰饶子和院士在病毒致病机制和结核致病菌等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天文兴趣小组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与繁星共舞
“今天参加‘南浦星’的命名仪式,我非常激动。‘南浦星’对一中学生是一种触动,对老师和学校也是巨大的鼓舞。我想借此东风,将来一中的天文活动肯定能开展得更好。”据南京一中退休教师方国权介绍,“南京一中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那时我还是一中的学生,参加了天文兴趣小组。1982年,我从南师大毕业分配南京一中当物理老师,我和地理组的老师一起开展天文活动,开设天文讲座,组织学生观星,学生非常踊跃,活动开展非常顺利,在南京市小有名气。1985年7月,南京市教育局把学生天文活动中心设在南京一中。”
据南京一中资深地理教师、南京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臧锋老师介绍,“南京一中‘望星会’最早叫南京一中‘天文兴趣小组’,2008年我们到新疆去观测月全食,改名为‘望星会’。我们的天文活动开展主要是在星期六下午,校内课程在天象厅进行,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也有户外观星课程,比如到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等地观测星空,启发学生对天文学的热爱,培养了很多天文学人才。近年来,一中学子多次在各类天文竞赛中获奖。比如韦传钰同学2018年参加了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就获得了金奖和最佳观测奖。还有很多同学都是从兴趣小组出发,进了大学继续学习天文,现在从事天文研究工作。”
现场,高一(7)班金雷分享了自己在“望星会”社团与繁星共舞的奇妙经历:“难忘去年初秋,当我在社团介绍手册上,如寻宝般挖掘到这一成立40年的天文社团时的欣喜。置身于漆黑的天象厅,当星空被投影在特制穹顶,仿佛打破时空界限,漫步于星辰之中。老师的讲解不仅贯通中外,而且生动有趣。最难忘的无疑是登上顶楼的天文台,借助学校的望远镜观测金星。当那颗炽热的星球真正出现在我眼前,喜悦与激动在心中爆发成无数细小的火花,足以照亮茫茫黑夜。”

“望星会的活动,让我们在课业中不忘停下脚步,仰望星空。而如今,漫天繁星中有了独属于崇文学子的‘南浦星’。在我们怀揣理想的征途上,它必将成为那颗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行。”金雷说。
命名仪式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一中1999届校友黎健为同学们带来《流浪行星入侵太阳系》的科普讲座。

“太阳系现在有8个行星,还有很多小行星。大家在观测中发现,小行星呈现出某些奇特的空间分布,这是如何形成的?进而提出猜想,可能会有一个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曾经进入太阳系,以其强大的引力改变了太阳系的结构;此外,这颗行星还有可能会留下来,成为太阳系第九个行星。”黎健副教授围绕他们所提出的这个有趣猜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天文学界最新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对宇宙星空的好奇。
谈起对母校的印象,黎健说:“我对一中的印象特别好,一中的环境,老师,学生的发展都非常好,我特别喜欢方国权老师,他特别聪明,善于启发我们去思考。他的教学智慧对我现在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据了解,南京一中北校区是南京市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直属学校外扩”新校区。今年,是南京一中“一校两址”一体化办学的第五个年头。南京一中党委书记居艳表示,南京一中从1907年崇文学堂的朗朗书声,到如今双校区比翼齐飞;从石城脚下的三尺讲台,到浩瀚宇宙的星辰大海。“南浦星”的命名,不仅是对南京一中近百廿办学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浪漫期许。

新时代以来,南京一中聚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形成以丘成桐少年班、江苏少年工程院、院士1课堂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课程矩阵。近两年,该校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初显:共有23名学子入选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18人次入选清北体验营并通过考核,获得清北最优惠录取资格;在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5枚全国银牌、铜牌;19人次上榜中科大少创班;1人在2025年清华大学“丘成桐领军计划”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被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录取;每年崇文学子在人文、科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总数达千余人次……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颗编号为530768的独属于南京一中的小行星将永远提醒我们,教育既要脚踏实地、深耕杏坛,更要仰望星空、胸怀宇宙。”居艳说。
常进院士在视频中也表示,一直以来,南京一中扎根南京教育沃土,坚守教育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卓越的科学教育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为国家战略下的人才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南京一中的科学教育实践样板,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今浩瀚星空中拥有了一颗“南浦星”,他期待同学们能够在它的指引下逐梦前行,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南京一中的智慧与力量。
“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对于揭示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人类生存安全环境的安全,和深空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对小行星的地面观测和空间探测得知,小行星大致可分为碳质、石质和金属质三种类型。南浦星究竟属于哪一类,还有待将来去探测和研究,今天我们对南浦星的发现与命名,是该天体的研究、探测和应用的新起点。”赵海斌向每一个崇文学子发出了“深挖一米”的邀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文 刘莉/摄
通讯员 兰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