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小家”,为异地患儿家庭托举小小生命
2025-05-08 19:3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洪梦琪  
1

视频来源:同心圆南京博爱宁馨小家

5月7日,记者从南京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步行10分钟,就到了“同心圆南京博爱宁馨小家”。这个位于南京青奥村的三居室,成为61组异地患儿家庭度过640个夜晚的“小家”。

“小家”接待的家庭来自五湖四海,远至新疆、西藏,近有江苏、安徽。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宁馨小家让许许多多的异地家庭在奔波治疗之余,吃上了一口热饭、睡上了一张安稳的床。

有“家”了

“宁馨小家相当于第二个家?”

“就是我们的家嘛,”小宇妈妈语气坚定,“一点也不夸张。”

5岁的小宇在一年之前确诊神经母细胞瘤,去年1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之后,还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化疗。从安徽老家到江苏南京,面对高昂的费用与漫长的治疗周期,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面临“治病难、住宿难”的双重困境。

“护士长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帮助我们联系到了宁馨小家。没过多久,我们在南京有‘家’了。”如今,小宇正和妈妈一起住在干净整洁的“小家”。

小宇与妈妈共读绘本

“小宇不爱说话,但他很乖,治疗时从来不喊一声疼。”在“小家”,记者到访这天,小宇依偎在妈妈怀里,安静地看着妈妈教他阅读绘本,“绘本里面的消防员是小宇最喜欢的,他说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消防员。”

平日里,“小家”的卫生任务都由像小宇妈妈一样的患儿父母承担,“这是所有异地患儿家庭共同的‘家’,也只有真正为这个‘家’付出了,大家才会更加珍惜。”宁馨小家项目负责人陈寸金时常到“小家”看望,她说这里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栖身之所,还是所有异地患儿家庭心灵慰藉的港湾。

先心病患儿小妮的妈妈在“小家”使用爱心厨房为孩子做营养餐,新疆来的肿瘤患儿爸爸在这里与其他家长交流就医经验……从2024年4月正式运营至今年4月,宁馨小家已累计接待患儿家庭共149人次。数据显示,宁馨小家入住家庭平均停留7天,最长达28天,其中90%为重病患儿。

宁馨小家成立一周年之际,陈寸金在网上写下了她的愿望,“‘小家’目前只有3间房,经常都是超满员状态。希望未来有能力建更多的‘小家’,让更多的患儿家庭受益。同时也期待更多人加入我们,或许只是一次捐赠、一次志愿服务,就能为困境中的家庭点燃希望之光。”

逆境中的托举

托举“小家”的,是一群志愿者。

宁馨小家项目成立之初,陈寸金与志愿者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房子。“当时,我们几个志愿者把儿童医院周边5公里以内的小区一一跑遍,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调研交通、房租等等事宜,最终确定下来‘小家’的地址。”陈寸金打趣自己为“中介能手”,“有患儿家庭需要租房,我们都能给他们提供详细的意见,一点不输中介公司”。

志愿者为“小家”运送爱心物资

地址确定下来后,“小家”的布置问题又摆在了面前。从一双筷子、一卷垃圾袋,到一台风扇、一只消毒柜,一年的时间里,小家总共收到了70多位志愿者的2464件爱心物资。在志愿者们的装点下,“小家”变得愈加温馨。

80岁的朱宏妹也是见证“小家”成长的志愿者之一。从医院退休后,朱宏妹也加入帮助大病患儿的队伍里,而她的主要任务则是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大病患儿照护中的重要命题。在宁馨小家,很多疲于奔忙的家长,也许更需要重建生活的勇气。

作为曾经的儿科医生,朱宏妹常常利用专业所长,对患儿家长进行专业照护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孩子们的家长进行心理排解,倾听、理解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够相信医学的力量,相信生命的奇迹。”朱宏妹说。

对于许多大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治疗之路并非一时的悲伤与痛苦,而是可能伴随一生的潮湿。在可以暂时休憩的“小家”里,始终站在大病患儿身后的,不仅有患儿父母,还有许许多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包括医生、教师、企业职员等等,他们在逆境中共同托举起小小的生命。

“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常年照护大病患儿的艰辛之处,外人难以感同身受。志愿者乔涛一直记得入住“小家”的小泽妈妈,她的孩子因为吸入性肺炎并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住在了ICU。“小泽妈妈在照顾孩子之余,还帮助‘小家’做了很多事情,除了打扫卫生,有时候有爱心捐赠物资过来,小泽妈妈也会帮忙搬运。”乔涛说。

有段时间,“小家”房间紧张,小泽妈妈会把房间让给年纪更小的家长或者更困难的家庭居住,自己就在客厅临时搭一张。“即便已经处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小泽妈妈依然热心帮助周围的人。”乔涛顿了顿说,“但实际上,像小泽妈妈一样的患儿父母,在‘小家’是很常见的。”

患儿家属搬运捐赠物资

“在这里,我们不是陌生人,是互相扶持的家人。我们在求医路上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来自吉林的患儿妈妈程女士说,由患儿家庭组成的“小家互助群”,也成为传递就医经验、患儿家庭相互鼓励的重要纽带,“爱出者爱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中汲取爱的力量”。

小泽妈妈离开“小家”后,“小家”依旧人来人往。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志愿者捐赠家具用品,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工担任“小家顾问”,高校志愿者团队提供陪伴服务,社会爱心人士送来儿童玩具和图书……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支撑起“小家”的一方宁静天地,而许许多多的异地患儿家庭仍将在这里停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梦琪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