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5月7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的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3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幕。这场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扬州市人民政府联袂打造的文化盛宴,将联动全省362家博物馆推出171个主题展览、409项教育研学活动、107场“六进”活动及79个文创市集,构建起近千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矩阵。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了主会场活动。郑馆长告诉记者,5月13日启动仪式上,除了将公布一批去年以来各类精品案例外,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展览项目也将和观众见面。在平行分享会上,专家学者将围绕博物馆的作用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思想风暴,多地博物馆代表将分享各自在数智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此外,中运博还将举办“夜游运博·千年流光”——博物馆之夜活动,主要包括运河主题社教活动、非遗演出、手工技艺类非遗展示等特色活动。5月13日全天,在中运博一楼中庭将设多个展位,集中展销“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中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精品文创。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主会场所在的扬州也将精心策划一系列活动,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玲春介绍,扬州将推出“八大山人与扬州八怪的艺术对话”等16个精品展览,并联袂全省打造“博物知旅”青少年品牌活动,通过“运河思政·百校百馆”等40项社教活动构建文化育人新场域。
7日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发布了《江苏省2024年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4亿人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等级博物馆9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国家二级博物馆39家、三级博物馆33家。苏州吴中区博物馆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江苏共6家博物馆获此殊荣,位居全国第一。

围绕“水韵江苏”鲜明特性,去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近2500个,“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等一批时代化表达、特色化呈现的精品主题展览让博物馆更有“看头”。为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江苏创新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截至目前,环省行活动已走进10站,累计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超千万元。20件国宝文物与41件地方珍品组成的“文物天团”,配合“小粉炉”“小青炉”“小粉瓶”等爆款文创的衍生开发,正在书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当代叙事。

展览有界,数字无限。江苏文博事业正以数智赋能破解传统与未来的融合密码,打造“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运河上的舟楫”“长江春色图”等数字展,启动建设“云上博物——江苏省数字博物馆”,在“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中,文旅部门运用VR、AR、XR等数字技术,打造“无边界博物馆”,让观众零距离触摸南博的“物华天宝”、中运博的“运载千秋”、苏博的“国宝月历”,“云赏”30个精品顶流特展,让沉睡库房的文物“重见天日”,让不可触碰的文物“灵动鲜活”,让博物馆“大放异彩”。

江苏文博系统连续四年开展“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带动更多青少年到博物馆载知而归,“博物知旅”活动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十佳案例,已成为江苏创新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

一组组跃动的数据印证着江苏作为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发祥地的创新活力。值得关注的是,江苏文博事业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率先破题,《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带动12个设区市创新实践,五一期间,75家博物馆延时开放催生“博物馆经济”新业态,14家博物馆主题夜游项目吸引游客531.7万人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2024年,全省8378名文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同比增长11.6%,27403名志愿者构筑起全民参与的文化守护网络。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历史节点,江苏正以“每23.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密度优势,推动全省256万平方米展陈空间中超150万件/套藏品走向每个普通人。正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所言,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是融汇历史之韵、人文之魂、艺术之美的文化盛宴,必将使博物馆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文化客厅、青年表达主张的创新实验室、科技赋能的智慧中枢,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谱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江苏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文 余萍 宋晓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