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石以其色彩斑斓、纹理独特而深受收藏爱好者喜爱,长期以来被视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兴起,“野采雨花石”成为一种新的户外潮流,吸引大量年轻人争相涌入山林断层地带,试图亲手挖掘属于自己的“奇石”。

“挖石头”成新宠 社交平台助推野采热潮
记者发现,一些博主专门拍摄自己在山间断层处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泥土、徒手攀爬陡坡寻找原生雨花石的画面,视频点击量动辄数十万,评论区里更是不乏网友留言:“看着他们挖出漂亮的雨花石,我也想亲手试试。”这种“探险+捡宝”的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探索的好奇心,也让不少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户外打卡方式。

据多位参与者介绍,南京周边一些废弃矿坑、断层带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周末节假日高峰期,一些采集点甚至出现人群聚集现象。一位经常参与雨花石采集的网友向记者展示的一段视频,画面显示一处不大的采集区域同时聚集了20多人,手持铁锹、镐子等工具对断层进行挖掘。在采石区域的附近停放着好几辆车辆,该网友告诉记者,参与者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现场车辆密集,秩序混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断层边上“挖宝”危险场面令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雨花石多产自古河床沉积层,经过长期水流搬运、沉积和磨蚀作用,最终在特定地质环境中沉积形成砾石层。这些区域通常位于山坡断层带或废弃矿坑附近,地质结构松散、稳定性差,极易因人为挖掘、水流冲刷等外力作用引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一位多年参与雨花石野采的网友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因野采被落石砸伤。“有些断层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危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有很多细微裂痕,随时可能坍塌。”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画面中一名女子站在数十米高的山体半山腰上挖掘雨花石,未穿戴任何防护装备,仅靠挖出的小坑作为支撑,场面令人捏一把汗。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采石者使用高压水枪冲刷山体断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原始地貌,也可能诱发局部塌方,危及人身安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许多采集者随意开挖、堆土,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
五一期间,南京市某废弃矿坑发生一起因采集雨花石引发的落石伤人事件,一名女子在断层山坡上挖雨花石时被落石砸中受伤,身体无法动弹。幸运的是,旁边有人及时发现并报警,经消防和医护人员紧急救援后送医治疗,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亲子探险暗藏风险 安全措施需关注
在调查中记者同时发现,在这些野采雨花石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儿童的身影。不少家长把这种采集活动作为培养孩子野外探险、亲近自然的机会,但这种看似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实则暗藏巨大安全风险。一位网友提供的照片显示,在某处雨花石采集地多个家庭带着孩子参与采集活动。好几名儿童正在一处斜坡上挖掘雨花石,家长们则在一旁闲聊或协助搬运工具。然而,这些野采区域地质结构复杂,坡面陡峭且碎石较多,儿童缺乏对危险的判断能力,一旦发生塌方、滑坡,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资深的采石爱好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行野外采集时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安全头盔、防滑手套等,尤其是在断层带、陡坡或松软土质区域作业时,这些装备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前往陌生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很多热门‘打卡地’其实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缺乏专业引导和安全保障。”他特别提醒道,“尤其是家长带孩子一起出门,不能只图新鲜好玩,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专家呼吁适度采集 加强监管与科普引导
针对愈演愈烈的雨花石野采现象,相关专家指出,雨花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地质资源,过度开采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地质结构稳定,带来严重安全隐患。“雨花石的形成周期极长,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因过度开采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问题。”
同时,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雨花石采集活动的规范管理,设立合法采集区,限制采集范围与数量,同时加强安全警示标识设置。对于高风险区域,应禁止进入并安排专人巡查。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引导人们以更加理性、环保的方式欣赏和收藏雨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