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如何让朱顶红球茎快速膨大?”5月6日上午,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的一处农家院外,花农荣剑对着手机输入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几秒后,手机中的“AI助手”开始发力,一连串的繁育方法和注意事项条理清晰地在对话框中出现……如果放在以前,“把技术难题交给AI解决”这个有些荒诞的想法,荣剑自己都不太相信。

然而,最近几个月,正是靠着这样的方法,从来对“离体快繁”一窍不通,完全“零基础”的他,不仅搭建了自己的个人实验室,还靠着“AI助手”的指导,在实验室中诞生了15万株单价最高200元的紧俏种苗。
在宿迁,从个人创新到规模化应用,AI正深度融入农业生产链条,引领当地花木产业乃至整个农业向“数据种地”“知天而作”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沭阳县颜集镇沙湾村一处普通农家院里,荣剑正俯身观察玻璃器皿中朱顶红幼苗的生长情况。这个由10万元改造的院落实验室,1.5万支增殖瓶正以6倍于传统大棚的速度培育着15万株商品苗。“现在种苗都被预订完了,达产后,咱们这一个小实验室的产值就能接近一个温室大棚”。
实验室内的场景充满未来感:恒温恒湿环境精确到小数点,各类专业设备有序运转。而推开实验室的门,目之所及却是堆满农具的普通农家院落。
这种强烈的反差印证着传统农业的蜕变——荣剑用AI软件破解组培难题,将三年育苗周期缩短至半年,单个花球切片就能繁育出2000多株幼苗。

传统的苗木繁殖需要两到三年,而荣剑的实验室只需半年。他拿起一个花木球茎介绍,通过组培技术,一个球茎简单切片、培养,就能繁殖出2000多个。初学时,他用20个花球做实验,如今已组培出40000颗。目前,他的组培室培育着40多个品种的朱顶红幼苗,总数达15万株,单株价格5—200元不等,产品利润空间大幅扩大。凭借快速的繁育速度和稳定的苗木质量,实验室里的幼苗已被预订一空。
荣剑的成功,是当地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颜集镇是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木电商的“集聚区”。近年来,面对全县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老牌”花木之乡亟需转型,打响从被动求生到主动突围的“反击战”。

颜集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淘汰低端产能、培育高附加值品种、重塑诚信品牌”三大战略。在政府号召下,荣剑投入10万元改造自家小院,戒掉多年爱好,专注于组培技术攻关。他以1.5万增殖瓶实现了15万株商品苗产能,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百万元。通过“组培研发+直播电商”的深度融合,他构建了从品种开发到终端销售的闭环,其可复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自主技术+电商赋能”的转型样本。
用上“AI助手”,并不仅是花农们的“尝鲜”之举。在宿迁市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当地不少人已经用“AI助手”种上了地。

产业园35.8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棚中,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揭示着AI的精准调控:温度25℃、湿度70%、光照强度恰到好处。“我们的‘数字农民’24小时在岗。”技术负责人张曼介绍,AI系统不仅能自动调节环境,还能预测病虫害,让育苗成活率高达99%。
在全自动数字育苗流水线上,浸种、催芽、繁育全程无人化操作。这个年育苗量将达1.5亿株的产业园,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跨越。60岁的农民袁盛林感慨:“现在种地轻松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在宿豫区来龙镇,云之花园艺的蝴蝶兰大棚里,自动化AI控制系统正守护着30万株“花中皇后”。

基地负责人刘绪超介绍,每座大棚都安装了自动化AI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监测并智能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为蝴蝶兰提供理想生长环境。“工作人员只需按按开关就能养好花。”刘绪超说。基地还与相关院所合作,不断提升育种能力,已自育100余种蝴蝶兰。跟随刘绪超学习多年的李向进表示,刘老师定期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传授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方法。
在宿迁,AI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宿迁农民的生产方式,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AI“慧”种地的故事,正在宿迁广袤的田野上精彩上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