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伊始你最想做什么来放松自己?大餐一顿?看电影?刷手机?睡懒觉?打游戏通宵?
其实,很多看似在“休息”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消耗精力、损伤身体,甚至影响情绪,长期下来对身心健康有害。
1.睡眠过度:越睡越疲倦
众所周知,睡眠就像给身体充电,不仅恢复体力,还能巩固记忆、修复心理。睡眠不足就像电池没充满电,身体错过了修复的机会,导致疲惫、心烦,长期下来更会损害健康。但你知道吗?睡太多也有问题。就像电池充满后还继续充电,可能会“过热”甚至“爆炸”。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度都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研究显示,长期过度睡眠与较低的智力水平、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很多人周末喜欢“睡懒觉”,但醒来却感到昏沉、头痛,反而更疲劳,这被称为“睡醉”(sleep drunkenness)。这是因为你打乱了生物钟,即使你赖床,身体也按时“醒来”,这时你其实是在“瞎空转”。
所以,睡眠质量比时间更重要,保持规律作息,别让自己进入“睡懒觉”的误区。
2.刷刷手机:越刷越焦虑
大多数人都觉得,上网、刷手机是个“最佳短效非处方类止痛剂”。特别是刷短视频,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越刷越爽,暂时忘掉烦恼。
于是,很多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和公众号;晚上睡前也重复一遍,甚至连上厕所之类的碎片时间都要“update”一下。但这种持续的高强度刺激会让大脑的耐受度逐渐增加,原来的“快乐剂量”不再满足,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来维持快感。一旦停止,可能会焦虑不安,这种现象被称为“错失焦虑”(“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即个体担心自己缺席别人有意义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表现为渴望持续了解他人正在经历什么。
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焦虑,而且经常无意识地比较别人的“完美”生活或形象,容易让自己产生消极情绪。尤其是网络中的“理想形象”大多是虚构的,却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外貌和生活越发不满意,导致焦虑、羞耻甚至抑郁。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外貌、身材或生活,不妨停下来反思,是不是刷手机刷得太多了?
3.过度休息:越休越疲惫
就像生病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多喝热水”,感觉累了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多休息”休息确实能帮助恢复体力,但过度休息反而可能让你更疲惫。
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身体更疲倦,尤其是当你平时精力充沛时过度忙碌,感到累时又长时间懒散不动,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疲劳持续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休息得过多,尤其是在感染病毒时,反而会让症状持续更久。白天过长的休息还会打乱晚上的睡眠。
所以,当你生病或疲劳时,短暂的休息和适量的温和运动才是正确的选择散步等轻微运动能帮助身体恢复活力。劳逸结合才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既不要过度拼命,也别一味躺平。
4.打打游戏:越打越痛苦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灵避风港”。工作一天后,玩几局游戏、刷刷“收菜”或者在“割草”游戏中释放压力,听起来的确很美好。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玩解压”确实有效。焦虑往往源自对未来问题的担忧,而玩游戏则让人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不再胡思乱想。但并非所有游戏都能让我们轻松快乐。比如一些带有“天梯排名”的竞技游戏,每场比赛都关乎排名,结果让玩家“压力山大”,甚至影响情绪,开始焦虑、崩溃越玩越累。有些玩家也因过度关注自己的战绩和胜率,陷入“不赢不下线”的循环,完全忘记了玩游戏是为了放松。
研究还发现,长时间玩游戏可能增加青少年患强迫症的风险。许多游戏通过限时活动、盲盒抽卡、每日打卡等方式向玩家施加压力,玩游戏反而像是在完成任务。
5.吃吃喝喝:越吃越抑郁
在吃货圈有句经典名言:“没有什么不开心是一顿大餐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对于吃货来说,美食不仅是快乐的源泉,也是缓解压力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
糖能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愉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量摄入糖不仅会让你发胖,还可能让你陷入抑郁。2019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7131名抑郁症患者的数据,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
也就是说,“快乐肥宅水”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无糖可乐也不例外,研究表明,阿斯巴甜会抑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还会增加有害自由基。
油炸食品也是有名的“情绪杀手”。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反式脂肪越多,抑郁的程度就越高,患上抑郁的风险也越高。在休息这件事上,我们往往运用了太多“创造力”,结果导致内耗型休息——越休息越累,身体和心理都无法真正放松。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停止“报复式”的放肆吃、放肆睡和放肆玩,转而变成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让身心获得真正的休息与恢复。
文字:蒋明睿
视频:谭倩文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