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南京“公民科学家”蹲点数黑鸢
2025-04-27 11: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刘春  
1

4月26日下午4点至6点,40多名志愿者化身“公民科学家”,分散在三汊河、琥珀泉、老山椅山俯江台等5个南京黑鸢活跃点,蹲点数黑鸢。此次调查是一个南京黑鸢局部调查,“公民科学家”共统计到185只黑鸢。

这场调查要从一只黑鸢的故事说起……

勇敢小鸟感动全网

去年秋冬,历时20天、迁徙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重洋飞回温暖故乡南京越冬……一只勇敢的“黑鸢5号”火出了圈。它跨越山海的执着和勇气,让很多在外拼搏的人代入自己,心里默默为“黑鸢5号”加油打气。

最新消息显示,“黑鸢5号”已抵达迁徙地度夏了!今年是它迁徙的第三年,出发得比往年都要早。2023年,它于5月13日北上迁徙;2024年,它于4月5日开始迁徙。今年,它选择3月19日就开始迁徙之旅。

“科研鸢5号”在老铁山跨越渤海海峡,图片来自观鸟爱好者许哲浩

黑鸢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欧亚、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作为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红山森林动物园每年接收救护的野生动物多达百余只,其中黑鸢每年都会有5—8只。救助后,红山森林动物园会将它们野放,并为它们佩戴GPS追踪器。

“南京人怎能不以黑鸢为骄傲!”

“南京人怎能不以黑鸢为骄傲!”身为北方人,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曾被南京数量众多的黑鸢震撼,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根据粗略估算,南京黑鸢数量上限可能在3000只左右。将这一数字转换成种群密度来看,在每个10千米×10千米网格内,南京最多平均拥有46只黑鸢。

长江南京段是黑鸢较多的区域之一,生态研究者们称南京为“黑鸢之城”。“南京是为数不多能在中心城区见到大量黑鸢的城市。”此次参与“数黑鸢”的“公民科学家”史杰说。

在南京长江边上,市民游客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黑鸢。抬头看,可观黑鸢;低头看,驳岸边有白鹭、夜鹭、鸬鹚等鸟类忙着觅食,江水中不时有江豚探出脑袋。

原来,黑鸢+江豚是极佳的捕鱼拍档。江豚捕鱼驱赶鱼群时,会让很多鱼接近水面,黑鸢就借机捡漏,悄然掠过水面,抓上鱼就往上飞。上下夹击,鱼群慌不择路,黑鸢和江豚双双捕到猎物。

南京悉心呵护黑鸢的厚爱

文献表明,各地黑鸢种群生存依旧面临威胁,例如繁殖区和夜栖地的丧失,以及农地和鱼塘变化、人为捕猎、卫生条件变化等。

承蒙黑鸢厚爱南京,为更好地保护黑鸢种群,从生态研究者到观鸟爱好者,再到普通公众“民间科学家”,黑鸢“带出”了一支观察、拍摄、研究黑鸢的队伍。

目前,红山动物园已为5只黑鸢佩戴GPS“小书包”。“小书包”实时记录和回传它们的信息,让人类能有机会不断积累对黑鸢的理解,这是保护这个物种的基础。

此次数黑鸢老山椅山俯江台点位志愿活动带队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龚德文告诉记者,他们基于GPS传回的数据,选取黑鸢常活动的地方作为观察点。“公民科学家”的观察能增进人类了解黑鸢的现状、面临的生存威胁,发现、记录问题,这是保护它们的开始。

南京为黑鸢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以长江做“食堂”、以老山为“卧室”,这是南京黑鸢生活常态。黑鸢GPS跟踪研究项目传回的数据,结合“公民科学家”的观察,共同显示:白天,黑鸢各自有青睐的活动区域,夹江湿地和潜洲—三汊河—中山码头一带是相对热门的重叠活动区域;夜晚,它们的夜栖地则偏小,几乎都会回老山睡觉。

史杰感慨道:“黑鸢等野生动物正在学习如何与人类共存,人类和野生动物‘友邻’和谐共生是趋势,我们需要迎面作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文 邵丹/图

部分素材来自受访者

标签:
责编:白雪